2020第六屆

臺灣觀光發展論壇【後疫觀光】2.jpg

後疫觀光.jpg

(記者吳明駿、孫于茜、楊雅琪編輯整理)

 

<<人氣TOP20文章>>

 

<開幕式>

主持:蔡其昌(立法院副院長)

貴賓:張錫聰(交通部觀光局局長) / 陳柏惟(立法委員)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

蔡其昌表示,觀光論壇舉辦至今已第6年,每年都希望透過論壇,提供大家更多的建議、想像,及有助益的內容。台灣從來不欠缺論壇,缺的是論壇結束後,政府是否能從論壇中,吸收集結產官學的建議,做出一些調整?所有參與的業者,是否能在論壇後得到啟發?如此,論壇的舉行才是真正具有意義。每年思考觀光發展論壇是否舉辦、論壇的主題內容都很艱辛,但是每年明駿總能有新的點子,總能讓蔡其昌認為,今年不舉辦論壇很可惜,從報名的狀況來看,也能看得出大家都非常支持。

 

台灣上半年因疫情無法外出觀光,但下半年的解禁,也導致報復性旅遊的產生,報復性旅遊、報復性購物,都是觀光的表面現象,在這些現象的背後,我們應該看到什麼?過去出入境觀光的經營模式,在這樣的疫情時代,是否毫無避險能力?相信這些都是疫情,為大家上了人生中非常寶貴的一課。

 

蔡其昌表示,這次的疫情給國旅市場很好的練兵機會,應思考如何維持國旅熱潮,而非讓國旅大爆炸僅是曇花一現,在疫情結束後,又回到過去的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狀態,若能藉此規劃出良好的旅遊商品,吸引台灣的旅客,相信即便疫情過後,也能在國旅市場屹立不搖。

 

此外,觀光需要中央與地方共同合作,論壇也邀請了中央及地方官員參與,相信大家都很有經驗及熱忱,能將台灣觀光往前推。蔡其昌表示,這幾年,論壇為台灣觀光做了非常多資源整合、興建及拓展,之前舉辦的雲嘉南踩線媒合會,因為相當成功,今年有機會,也將舉辦中彰投的場次,透過政府的力量,讓業者與觀光景點的結合能更加順暢。

 

交通部觀光局局長張錫聰

張錫聰表示,論壇每年舉辦,都能抓出當年度最重要的課題,邀請許多重量級的專家學者及經營業者,以公開透明的方式互相溝通、分享,找出問題和解決的方法,也能以較快速的方式得到回應。

 

今年年初核定「Tourism2030觀光政策白皮書」之前,正巧碰到疫情,當時交通部觀光局,便緊急召開座談會,邀集一些業界代表共同釐清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將紓困、振興轉型及國際行銷三階段初步擬出,並持續超前佈署。但這次疫情並非像過去SARS,今年疫情延燒的規模較大,且持續的時間較長,何時能夠結束到現在仍無法確認。

 

雖國境仍未解封,但67日國內解封後,也造成報復性旅遊的局面,也有了偽出國、類出國等創新性的旅遊名詞,而這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較正面的部分是,過去未曾投入國旅市場的業者開始投入;過去較少參與國旅的旅客也開始參與,使得市場供需結構都有了變化。

 

許多業者擔心糧倉有限,但疫情無窮,張錫聰表示,疫情不可能無窮盡,但確實很難預測,面對這些課題,產業如何因應?政策如何調整?如何讓台灣觀光順利轉型?所有的意見都期待能透過,這次「後疫時代」論壇的討論,找出台灣觀光疫後的經營策略及戰略。

 

立法委員陳柏惟

陳柏惟提到,觀光與他之前從事的電影行業有相似之處,電影分為出品、製作及發行三部分,出品比的是劇本、人脈、資本;製作比的是呈現的效果、製作效率及執行力;而發行則是你要用什麼樣的主題曲、找什麼行銷公司、找那些影城上片即能爭取多少廣告曝光。

 

觀光也是如此,我們要比的是說故事的能力,我們要說一個和世界各地不同的故事,不論是台灣的故事、地方的故事,抑或是我們產業的故事;但當我們在說故事的同時,環境同樣一直在變,從觀光論壇這6年的主題來看,就能知道這6年間世界變化萬千。

 

而後疫時代,可能產生產業鏈的轉移及觀光客的結構變化,環境怎麼變,我們就跟著環境一起走,陳柏維認為,後疫時代就是調整台灣觀光體質的機會,當然政府也要想辦法協助,包括交通、協助媒合、推廣行銷,不要讓業者失望。陳柏惟認為,台灣體質良好,也是逐漸發光發熱的寶島,政府、業者及所有民眾若能攜手努力,將台灣這個故事說好,相信全世界都會很喜歡看。#

 

 

<主題論壇一>

後疫政策-振興產業安心觀光

主持: 張錫聰(交通部觀光局局長)

與談: 張積光(墾丁福華飯店總經理) / 楊琮霖(金龍永盛旅行社總經理)

 

 

交通部觀光局局長張錫聰

張錫聰表示,今年初交通部觀光局提出的「Tourism2030觀光政策白皮書」以觀光立國為願景,強調觀光主流化,也提出六大政策主軸,打造魅力景點的同時,也要做好產業優化,同時也要推動數位化時代的觀光體驗。因受疫情影響,觀光政策勢必得做出調整,從2月政府便開始做出一系列的政策因應及補償措施,也推出轉型培訓的補助及營運、薪資的補貼。此外,7月提前推出的安心旅遊政策反應也十分熱烈,截至831日統計已帶動950萬人次出遊,在食宿遊購行各方面共創造323.7億的效益,明顯帶動內需市場。

 

疫情持續,業者提出是否無限期補助,此狀況將有糧倉有限疫情無窮的疑慮。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對全球的預測,密切影響觀光產業未來政策及產業調節。因此,論壇這次提出的主題,包含後疫時代,產業如何因應,透過調整經營策略及戰略,如何讓臺灣觀光順利轉型,邁入新的旅遊市場,轉型將是非常重要課題。從一開始求生存的轉型到產業升級一系列課題,將在今天透過產官學跟大家討論,觀光局很重視,今天包括各組組長及風管處處長都到現場與會,期待聆聽各界聲音。

 

墾丁福華渡假飯店總經理張積光

張積光表示,觀光目前的情況是人進不來出不去,觀光產業業績狂降,旅遊業、觀光業都大受影響,尤其航空業損失最為劇烈,面對這樣的情況非常考驗企業的實力及應變能力。在此期間放無薪假及失業的人滿地開花,然而政府推動的一些補助及措施,無形中也解決了業者的一些困境。其次,政府也推出一些培訓的課程,提升觀光產業人才的專業能力,可惜因6月份的報復性旅遊,讓培訓的課程暫時告一段落。

 

再者,是政府推動的安心旅遊補助,以墾丁福華為例,飯店將近450間客房,疫情期間旅客只有230人,而飯店員工約有300人,該如何經營?飯店就趁此期間,集結所有員工進行維修保養,平常要做不容易,但疫情期間反而集中大家的士氣及力量,將原本需要花費18萬元的工程費用,由飯店員工半個月內就完成,因疫情激發的應變能力也替公司節省很多錢。

 

6月解禁時,報復性旅遊隨之而來。7月安心旅遊補助開始後截至8月底,墾丁福華共向政府申請了730萬的補助款約為 7300 房,若平均房價為5200元,則每房補助款1000元,旅客負擔4200元,估計為墾丁福華創造了3千萬的收益,占總營業額30%。也可以看出政府提供1000元的補助,讓消費這願意花4000元的現金消費。此外,政府推出的振興三倍券也為墾丁福華帶來約1000萬的收益。因政府一系列有效且實際的政策補助,給予許多紓困的補貼也創造很大的經濟效益。

 

從去年的數據來看,國外旅遊支出約為國內旅遊的2倍,張積光認為,國外旅遊對國內產業助益小,應提升國內服務品質、深度遊程、景點設施,以增加國旅比例,進一步也可以吸引更多國際觀光客來訪。今年25月期間,所有觀光相關產業叫苦連天,6月解禁及一連串補助隨之而來,所有的效益都被帶出來了。當然,並非要政府不斷推這樣的政策補助,我們也應該思考後續的因應措施,張積光提到,我們應加強景點主題亮點及旅遊特色,加強專業人才培訓、更新設備、應用高科技產品,提升軟硬體品質。

 

最後,張積光也建議可以政府帶頭補助,民間相對提撥的方式刺激消費意願,此外,針對商務飯店亦可透過專案加倍補助的方式,以協助國旅轉型,解決困境。

 

金龍永盛旅行社總經理楊琮霖

楊琮霖表示,疫情影響至今,出入境旅遊仍是禁止狀態,唯獨國旅一枝獨秀,相較去年國人國外旅遊年度支出逾8千億元,而國旅則不到4千億元,從6月解禁、7月補助上路以來,國內旅遊興起,因為一場疫情,顛覆了旅遊型態,也創造新的局勢,政府安心旅遊的補助讓自由行、團體旅客接得到優惠,觀光巴士、主題樂園等業者也都得到助益。

 

雖然一系列的紓困及補助政策,能為觀光業帶來一線生機,但補助真的是萬靈丹嗎?楊琮霖認為,目前各家旅行社都在搶國旅市場,業者應找到自己的發展定位,並針對自身現況,及未來的變化規劃短、中、長期的計劃。業者在疫情期間,更應該思考自身的業務,是否應做出轉型,或跳出框架。

 

楊琮霖認為,若能以「獎勵」辦法,替代「補助」做法,或許能更為恰當。可以透過交通部觀光局的帶領及指導,集結產官學界的意見討論或評選,再由旅行業者,分區規劃優良的黃金路線,設立淘汰機制、提供達標獎勵等方式,共同建構旅遊環境,提高出遊旅次,促進消費產值。若有官方的資源輔導,結合觀光旅宿等產業鏈的投入,跨業攜手合作,或許改變消費模式讓參團比率提升,進而扭轉觀光市場。#

 

 

<主題論壇二>

後疫產業-危機轉機優質觀光

主持:劉喜臨(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研究所教授)

與談: 李世珍(商發院創新所副所長) / 鄭生昌(旅館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研究所教授 劉喜臨

2019年來臺總旅次約1186萬,然而今年出入境組接團無限期暫停,2020總旅次是否探底?劉喜臨認為,我們不必在專注於數字,也別再想何時景氣復甦、疫苗何時能完成,而是該與觀光新常態共好共存。

 

劉喜臨表示,2018年國人國內旅遊總次數約為18千萬,每人平均旅遊支出2320元,有過夜的僅占33.6%,推估共約62百萬房夜(RNs)。其中團體旅遊約占11.3%,約7百萬房夜(RNs),目前台灣旅行社近4千家,平均1家僅能分到1767房夜(RNs),每天預估能有4.8位客人,僅有這樣的客人,旅行社如何存活?

 

進一步來看旅遊主要住宿方式,以旅館為例占17.1%,約有1千萬房夜(RNs),台灣旅宿共有26萬間房,其中旅館僅有約20萬間房,推估每一房每年僅能分到53.91房夜(RNs),等於每房每年的利用率為14.7%。然而今年因疫情影響,許多人提到將國外旅遊轉為國旅,但透過數據估算,即便出國轉為國內旅遊,每房每年的利用率也僅有20.66%

 

劉喜臨認為,若以上這些數據推估正確,我們不只該著重於如何出國轉國旅,而是應該擴大思考,是否有其他的因素,導致原本會出國的旅客,也不願意轉國旅,比方從出遊行為調查,許多國人不喜歡跟團,可能是因被迫參與購物行程、景點走馬看花、行程不彈性、導遊服務態度等因素,而這些因素才是我們應該調整改善的著眼點,才是優質國旅應思考的地方。

 

雖然現在我們開發許多旅遊產品,但多數仍在價格打轉,我們應思考的是如何永續,我們不只要創意更要創新。「創意」是富有想像力與原創性新點子,將不同想法結合在一起,突破舊有想法的框架,變成另一種新想法,也就是「想出別人想不出的觀點」,主要著重的是「想像力」。「創新」則是尋找市場需求並將創意實現的階段,著重的是「判斷與執行力」,創新是完全可衡量的結果論,是可將不同突發狀況帶入工作並解決它的能力,公司還可以利用創新來應用既有的創意資源,設計適當的解決方案並獲投資回報。

 

劉喜臨表示,創意與創新無所不在,我們必須知道如何去運用它,且努力的方向要對,把握生活化、標準化、美學化、數據化、在地化等要素,並持續滾動式管理,因應顧客的需求改變,才能讓我們重新認識台灣,找回愛上台灣的理由。

 

商發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副所長 李世珍

李世珍表示,因新冠肺炎影響,造成全球經濟的骨牌效應,也可看出觀光產業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也因此,政府對觀光產業一定要重視。首先,在全球就業市場中,每10個就業機會中有1個是來自觀光產業的貢獻,但目前已有超過 7,500萬人身處風險中;此外,如果航空業的班機無法飛行,就不會有遊客購買當地商品,也就無法有效分配收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李世珍進一步提到,如果沒有郵輪業的航行,全球數千個港口就會受到衝擊,也傷害當地的經濟與社會;如果旅館持續關閉,就無法購買當地的農產品,以上種種現象都顯示,社會需要生存就要觀光產業的支持。2019年觀光創造的就業機會有 1.82億個,2019年觀光業創造的 GDP產值為 2.97兆。然而自新冠肺炎開始,以其對亞洲經濟的影響數據來看,復甦情況良好的產業GDP相較於2019年下降33%;國外遊客數下降40%;國內遊客數下降23%

 

此外,2020年,各界期待全球線上旅遊產業(OTA) 將可達到8千億美元的產值,但受到疫情衝擊,全球大量用戶取消訂房,Airbnb先前就宣布預留了2.5億美元(75億台幣),承擔全額退費的25%費用。新冠肺炎帶來整季的營收衰退,Airbnb不得不做出裁員25%、1900人的決定。全球知名線上旅遊網站Expedia宣布,裁員3,000人,一口氣砍掉12%的員工,但未提及受疫情影響。全球最大OTA集團Booking HoldingsCEO Glenn Fogel在一次內部溝通會上說,新預訂量同比下滑了85%Booking.com「很可能」裁員。而旅遊預訂平台Agoda亦宣布裁員1,500人,Agoda行政總裁John Brow亦主動於今年餘下時間免薪。

 

從台灣觀光遊憩據點(遊憩據點)人次統計數據來看,雖在4月時,台灣多數景點來客數皆有下降的情形,但石門水庫風景區、大溪老城區、虎頭山風景特定區、東豐自行車綠廊及后豐鐵馬道等許多觀光地區,皆在解禁後有回溫,甚至是加溫的現象。世界經濟論壇(WEF)的2019年度《旅遊及觀光競爭力報告》(TTCR),台灣列為全球第37名,下滑7名,為東亞地區跌幅最大。退步的原因包含觀光旅遊的重視度、價格競爭力、自然資源的保護等部分,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中華民國旅館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 鄭生昌

從疫情開始到現在,台灣觀光產值約衰退5千億,各產業都是一片慘澹,但鄭生昌認為,危機就是轉機,這幾個月他觀察到一些現象,也整理出一些解決之道供產官學界參考,並期待大家可以攜手努力。

 

首先是旅館總量管理,目前台灣旅宿業市場有幾個問題,包含供需失調、非法日租破壞市場,可利用疫情期間將市場做合理的分配、引導日租業者轉型,以穩定市場機制。所謂旅館總量管理並非一味壓低數量,而是應分區做數量及品質管理、鼓勵退場轉型、加強取締非法日租,旅館總量管理是希望在自由市場機制下,使分布合理化,讓市場回到正常的秩序,也期待中央和地方能提供完整的分區觀光數據,讓旅宿業能知道各區域的旅遊人次,以及尚能開發的旅宿量、非法日租業者數量。

 

其次,是創立觀光旅宿互助基金,觀光業會面臨的不僅是天災,更可能因非市場因素的政治風險,或因轉型而有資金不足、產業低潮等情形,因此,旅宿業者若能共同創立觀光旅宿互助基金,互助基金的來源,首次透過政府挹注,爾後則由業者,以入會費及年費的方式自籌,這些資金可提供急難救助、周轉擔保、金融融資、協助退場及業者新興等需求。

 

第三,則是盤整各部會觀光旅宿需求,中央的勞動部外籍移工、教育部外籍學生及農委會遠洋漁船返台,約可為台灣創造240萬房夜(RNs)的需求,可為台灣旅宿業者打底5-10%。鄭生昌提到,中央部會雖有許多旅宿需求,但都沒有與業者做良好的串接,若能盤點各部會需求,並與旅宿業有密切的聯結,則可創造旅宿業約20%的需求量。

 

當然,政策的扶持也很重要,今年觀光局推動安心旅遊等政策,也為觀光旅宿業創造許多機會,對住宿率也有提升的效果。除此之外,我們也應整合全國旅宿業,創建產、官、學、媒對話平台,籌組觀光旅宿業的國家隊,透過定期召開論壇、研討會,探討研究議題,並將議題呈上政府部門,再藉由媒體的宣傳,使議題能持續推動。

 

鄭生昌表示,後疫時代雖然我們都看不到疫情盡頭,但仍對未來抱有期待,希望未來能打造觀光旅宿智庫與資訊交流平台,透過縱向的同業結盟、跨域合作,及橫向的異業合作、創意遊程融入、創生運動,重塑疫情後觀光旅宿產業的新方向策略,共同創造新的價值。期許大家可以站好在地、走向國際,立足台灣、放眼國際,讓台灣成為100萬人想來100次的旅遊目的地。#

 

 

<主題論壇三>

後疫商機-國民旅遊體驗觀光

主持:李文瑞(瘋馬旅行社總經理)

與談:江明宏(臺灣國旅協會副理事長) /吳忠宏(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授)

 

台灣旅行業國民旅遊發展協會副理事長 江明宏

國旅協調查發現,7-8月份國人報復性旅遊,旅行業並沒有嘗到甜頭。真正獲利者是旅宿業者及散客市場業者,團體旅遊並無明顯成長。國旅分成散客跟團體,經過疫情,將會出現微旅遊團體,也就是9人座團體遊將成王道。團體旅遊不只鄰里長、學生團、傳產、路揪、遊覽車等基層客群,以及企業員工旅遊、公家機關標案等中階、金字塔頂端(VIPMICEINSENTIVETeam Building)利潤難度都較高,是透過總預算概念,你提出的旅遊規劃可滿足客戶需求,相對獲利也高。透過疫情,我們也希望業者升級往上接高端客群,經驗來看,需35年時間,因高端旅遊不僅只是規劃旅遊還有許多元素。

 

談到市場定位跟區隔~必須選對戰場,才能做出你要的效益。如何引導客人參加體驗式旅遊,首先要好玩,跳脫平常場域及生活經驗;滿意度較高,有半天到一天可體驗精心安排的內容;總預算的關係,利潤也會增加;利潤增加才有養分支撐公司,相對才能照顧員工,讓員工好好服務客人,如此才會正向循環。如果我是剛進入國旅的業者,在排行程的時候,全部都串連這些有特色的體驗式旅遊點。傳統的或資深的旅遊業者,競爭力跟差異化在哪裡?這就像是廚師,菜是元素,但每個人炒出的料理火侯、創意都不相同。

 

體驗式旅遊最早像是香格里拉農場的放天燈、打陀螺、做湯圓;怡園渡假村的賽鵝;頭城農場的鳥笛;綠盈牧場的擠牛奶;海邊的牽罟,如果這些你都聽過,那你的資歷大概20年。體驗式旅遊延伸到創意料理,宜蘭創意料理最多,武暖、掌上明珠、食養山房、原住民創意料理等。體驗式旅遊很好的創舉,舉鸞山部落的會走路的樹;郵輪列車的兩鐵環島;老英格蘭的走讀建築跟千萬音響音樂導聆;山月村的全員投入晚會;野猴子等。這些都是當你把旅遊做到極致,客人滿意度高,就會一來再來。體驗式旅遊有很多面向,像自我挑戰式的石門山、獨木舟、SUP;或生活體驗式的華陶窯割稻飯、捏陶、後山巡禮;或以歷史空間展現的圓山飯店地道、百年金龍等、或美學體驗式,以瓷器、美食呈現的1300;其他像故宮晶華的說菜、優席夫的部落皇后藝術咖啡、貓空的封茶、茶創意料理、台南文學館的文學加音樂的邂逅、部落天使音樂會等。讓客人不只是玩,還有內心的觸動,就會有想再來第二次的動力。旅行社不能只是使用者,而是要成為創造者。

 

賺價差的時代已過了,在去中間化的過程中,我們的生存空間又在哪?旅遊價值在哪?最早的旅遊安排很簡單,一個行程能重複賣給很多客人,因為沒有差異化而產生價格競爭。接著從簡單到不簡單,就是客製化行程。第三階段是從不簡單到不簡單,舉例,我曾做一個招待團,推薦雲門劇場,規劃遊客跟芭雷舞者一起體驗舒展,接著導覽雲門劇場的綠建築,客人反應很好,第二年他們還是想去雲門劇場,我們就跟雲門設計不一樣的活動,讓遊客站在舞台中間,感受表演者的場域及角度,藝術總監介紹劇場的運作等,雲門還特別為他們編了新的舞碼,最後拉開全部布幕,看到整個自然環境,享受到完整的藝術饗宴。遊客也因這樣美好的旅遊體驗,開始關注雲門其他地方的演出,關注藝文活動。

 

旅行業從事體驗旅遊的升級,就如剛開始是菜農拔菜給客戶,慢慢需轉型為廚師,做出創意料理,往高端的體驗旅遊過程,旅遊業更應化身為導演,從燈光演員劇本音樂都要知道,每一個體驗旅遊就是你的作品,如能用這樣概念安排行程,相對也能得到更多肯定。高端旅遊至少必須場勘五次,才能發現當中的問題並加以移除,才能獲得客人的信賴。

 

最後建議,對通路商不要抱有敵意,像台中產業故事館整合產業做良好溝通;發現自己的獨特之美,海鮮新鮮不是特色,而是要限量或獨特;找到自己的定位;市場區隔;造價技巧,在散客團體間一定要有利潤空間,廠商才能活下去,才能幫你推廣。除非你像不老部落或飢餓行銷,才有可能自行接待散客市場;要採預約制,避免服務品質下降;基本環境要求,像基本燈光設備及美學等;接待人員的禮儀;說故事人的穩定性。也建議透過金質獎得主組成教練團,政府提供預算訓練,讓從業者實際體驗好的服務,才懂甚麼是好的服務,進而提升整體市場服務水準。

 

台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學程教授吳忠宏

目前市場只有國民旅遊,如何創造國民旅遊的價值及創新,讓遊客有新奇感想一去再去的體驗觀光,是必須思考的。體驗觀光(Experiential Tourism)是種沈浸式的深度旅遊形式,觀光客主動投入並體驗某地區的歷史、人民、文化、飲食和環境。體驗觀光與體驗教育、體驗經濟和體驗行銷的概念類似,透過實際體驗,遊客直接倘佯山川美景、欣賞建築風貌、吸收人文氣息、感受鄉土情懷、品嚐在地美食、探尋歷史遺跡。

 

台灣很多優質具特色的觀光目的地都不易到達,因此必須做到大眾運輸工具與當地接駁服務無縫接軌,因體驗觀光行程的「最後一里路」會影響觀光客的體驗感受!台灣有許多自然美景及文化史蹟,如何盤點資源及思考特色?台灣很小許多產品卻沒區隔,只要市場定位清楚,定位做學生團、阿公阿嬤團,也可創造自己的獨特性。

 

談到在地特色,2016年嘉義太平雲梯、2017年屏東山川琉璃吊橋、2018年高雄崗山之眼、2020年南投雙龍七彩吊橋,新鮮感絕對會吸引目光,但是不是在地特色?特色就是,別人沒有但我有,別人有我有,但我的更好。台灣人只是不斷複製新聞媒體中受矚目的東西。台東縣政府花了很多年的時間,做出國際特色也就是熱氣球節。過程中必須盤點資源,不只觀光元素,更包括風向、濕度、海拔高度等,是否適合在此城市進行。後續其他縣市像南投、台南、台中都開始複製。如果是在地特色,為何到處都有?

 

談到後疫商機,面對後新冠肺炎疫情經濟的復甦,觀光產業必須整裝再出發。我們應趁此機會重新思考既有的國民旅遊,如何調整或修正,進而檢視真正是特色、具亮點、有潛力的體驗觀光景點,藉由無縫交通接駁、強化基礎設施、提升人員素質、改善軟硬體設備,並鼓勵當地民眾一起投入,公私協力,共參、共創、共存、共好、共享、共榮的願景與成果!

 

瘋馬旅行社總經理李文瑞

觀光最重要的是把環境做好,候鳥就會飛回來。重新把環境做好,遊客就會進來。遊客為何要去日本鄉村,因為環境做好了,為何去歐洲,因為他們沒有改變過自己,我們要去看文化看建築。觀光是目的嗎?天空步道是目的、買伴手禮是目的,結束就歸零。觀光是方法跟手段,像雲嘉南風管處的體驗踩線論壇,透過業者了解在地產業,創造產業價值。現在都談創新,但如何運用資源才是最重要,資源其實都存在,只是不會用,反而一直創造。

 

台灣在推動文化旅遊較弱勢,多用消費式的方式看待旅遊。應該是透過生態自然及環境地景等環境優化及歷史包容,沒有歷史包容,觀光文化將不待見,必須理解過去,才有未來的共識。正如去蔣化時,蘭嶼族人擔心豎立在部落60多年的蔣介石銅像被砍頭,就自己彩繪,把他紋面變成泰雅族人,沒有他會有我們?他是歷史、是文化觀光財啊!我們原住民對歷史很尊重的,所以取名為莫拉介石。文化旅遊需具備四大元素,首先是「真實」,需尊重歷史,歷史文化沒有對錯,不能選擇去頭去尾。其次是「深度」,與在地實務對話、學習並交流。接著是「活化應用」,文化不是來典藏研究,是用來生活。最後則是「產業鏈與延續性」,只要經濟好,文化就有自信。『文化需靠觀光來活絡它,觀光要靠文化來深度它』,但目前官方、產業、學界各自獨立對話,無法共享鍊結。

 

要透過旅行,去學習不知道的,部落旅遊是一門旅遊實務學,而文化、觀光、生活是土地長出來的。操作部落旅遊的要領,在主流市場是以客為尊,但部落是以部落族人為尊。2019年國際原住民旅遊會議,在Syilx民族的傳統和未開放領土上舉行,討論原住民旅遊核心議題『Its all about Authenticity 一切都與真實性有關』;2019年觀光倡議代表字『LOCAL』;2020年原住民旅遊訂為『療育 . 療癒』元年。

 

原住民至今乃保有萬物宇宙自然『原始契約』的生活儀式,依然保有採集文化習慣。因此,在產業生活經濟為『少量、多樣、客製化』。土地、魚、動物的使用分區、輪用、適量,讓自然生態資源永續利用。#

 

 

<主題論壇四>

後疫戰略-國際視野國旅觀光

主持: 陳俊安(前台南市觀光旅遊局局長)

與談:王全玉(臺灣入境旅遊協會理事長)/蘇衍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授)

 

前台南市觀光旅遊局局長 陳俊安

國旅在政策推動下有撐住,但可持續到何時?國際觀光何時等到燕歸來?這些都是臺灣觀光超前部署時,須持續關心的問題。

 

疫情下的全球觀光重創,由以下世界觀光組織數據可見,202015月,全球出境旅客平均減少56%20204月後,全球出境旅客幾乎停擺;從過去20年來全世界重大事件的恢復期來看,2001年,美國911恢復期 6 個月。2003年,SARS恢復期 5 個月。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恢復期10個月。以上數據來看,在台灣國旅蓬勃發展的同時,別忘了全世界觀光的崩盤及封鎖狀況。針對全球觀光業者調查數據,預測國際觀光於2021()年第四季才恢復;國旅部分,台灣提早於第三季開始恢復,但歐美各國需至2020年年底才會全面開放。

 

後疫時代觀光3R戰略,包含了政府旅遊紓困方案、重新開放國境、觀光產業復甦策略三大方向。

 

在政府旅遊紓困方案中,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20207月提出,旅遊業與其他經濟部門聯繫很強,旅遊封鎖對GDP和就業影響,遠大於帳面上的入境遊客支出數據,也將造成勞動力市場和國民所得的巨大影響。針對觀光產業,政府可採取措施如:工資補貼、教育訓練、低利貸款及補助。觀光勞動力移轉成效是有限的。對遊客來說,旅行主要障礙是抵達時需隔離兩週,還需出入境國雙邊謹慎協商出一套制度,加上航空旅行的衛生要求。台灣政府已提早於3月開始執行以上相關措施,在這波國際疫情,台灣公部門相對於世界各國是穩扎穩打。

 

在重新開放國境的問題,因這次疫情史上首見,各國全境封鎖,疫情程度不一,多國嘗試限度開放,又迎來第二波第三波疫情,因此觀光重新啟動的最重要指標,首先是國跟國間安全衛生的協議,其次是國內旅遊的啟動是安全的,第三則是旅遊限制的解除。另外要注意的是,台灣現階段出入境旅行社如何生存轉型,目前在公共領域是完全被忽略的。

 

世界觀光組織(UNWTO) 秘書長於2020818日提出,COVID-19大流行造成旅行限制,今年1~5月,估計造成3200億美元的損失,為2007~2009年經濟大蕭條對觀光業造成影響的三倍,而這只是前五個月。政府有責任將公民的健康放在首位,但仍需考量國家和企業及人民生計的發展,呼籲政治決策者不應以政治考量,而應以科學考量權衡輕重,考量觀光邊境如何安全重啟。

 

今天國旅發展談到許多體驗觀光,但我要強調台灣品牌重塑(Rebranding),現階段,台灣防疫的成功,是60年來取得國際能見度的最高點。因此,未來台灣在國際產業鏈的重組,IC、醫療產業可以打國家隊。來台灣旅遊已被肯定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國家之一,因此,須認真思考組成台灣觀光國家隊,思考如何打造成為安心旅遊國度,並整合出入境觀光產業價值鏈,這是國際戰略的部分。台灣的國際觀光要打開,需如經濟部帶領所有口罩工廠組成國家隊,共同開闢新的旅遊通道及旅遊方式,讓活水逐步流入是很重要的。

 

台灣國旅在轉型的部分,有幾項可做,像是獎勵觀光創新及競賽(例如觀光APP創新等)、促進旅遊數位轉型(例如GOOGLE地圖最佳交通路徑,整合在地公車、自行車,補足自助旅行的交通全面性),及支持生態旅遊及體驗觀光項目。

 

台灣入境旅遊協會理事長王全玉

旅遊已經是產業的概念而非單純只是旅遊的概念。入境旅遊為許多產業帶來龐大商機,例如淡水的麵包店在韓國開了200家,諸如此類案例非常多。但是,台灣的觀光產業到底要視為觀光旅遊還是觀光產業的結合,台灣尚未做好這樣的概念。

 

據統計,國民旅遊次數最多的國家,像美國是每人每年平均四次,另外,像日本、中國等,這些以國民旅遊為主導的大型國家,其實入境(INBOUND)市場特別大。今天討論到許多國旅發展,但是否想到國旅的定位、未來國境開放後與國旅接軌的想法、如何提升品質,甚至品牌的塑造經營等都需思考,如果沒有這些想法,是無法跟國際接軌的。

 

2019()年,經由入境旅行社到台灣的旅遊人次將近4百萬人,INBOUND財將近四千億台幣,後續帶動台灣產業的連動價值更大。例如,一個客人來台三天喝了三杯珍珠奶茶,帶動餐飲及原物料商機,這就是產業鏈。

 

談到戰略,首先要了解戰場在哪?敵人是誰?其次是戰情問題。就我而言,不思考疫情何時結束,因疫情非我們能控制,需了解的是,疫情進行中,周邊有多少國家已開始為未來開放做的準備。第三則是疫情中應如何做的概念。

 

疫情帶來的挑戰,首先是,人與人間的社交距離。其次是,疫情加速數位化進行,要討論的是台灣在數位化的腳步夠不夠,而非要開始數位化。另外是,國際觀光財的劇烈衝擊。泰國一年INBOUND收入佔GDP百分之14,全世界旅遊GDP平均為百分之10上下。因此,泰國極度期待國境開放,對入境業者來講,泰日韓等國都是敵人,在疫情前觀光收入佔比大的國家,相對對觀光的投資大,也會提早準備運作去面對這樣的困境,他們正如何進行,這些都是我們要掌握的。過度的恐懼是台灣產業現階段的大問題,我認為台灣是相當優質的國家,疫情管理最好,醫療體系在亞洲也是數一數二,認為一開國境就很危險,但現在很多國家都積極突破此一障礙。

 

談到國際旅遊全面轉為國內旅遊,在疫情下,身為入境業者的我顯得特別寂寞,因為沒人來關心入境業者的狀況。現階段,全台灣一面倒的說需要轉型做國旅,的確,在全世界疫情中,國民旅遊是非做不可,能轉型的確要轉,但轉不過的就必須等待。我要強調,國旅非做不可,但是否更該好好資源盤點,將行政跟行銷分類,落實行政基礎建設,行銷則加強品牌建立並注入產業。政府透過補助給錢沒有人不喜歡,但補助的技巧仍有其存在性。

 

後疫旅遊趨勢首重安全,但誰來告訴全世界,台灣是安全的?如泰國開放包機,卻獨缺台灣,因台灣沒有普篩,這都是細節,主要仍在於沒將台灣的安全,有效的講給人家聽,台灣尚未將安全當成行銷工具,這是令人擔心的。第二是健康,日韓開放後第一個想來的國家是台灣,因為安全健康。旅遊產業現階段只要將「安全」、「健康」、「衛生」做好「品牌」價值就會建立,商業價值也得以出現。過去品牌概念弱,現在是建立品牌最好的機會。

 

疫情後的因應策略,建議「推動認證」,泰國觀光局最近推動觀光相關認證,透過門檻讓最高端的遊客先到島上隔離14天,因島嶼好管理,沒問題後才進到境內旅遊,透過官方行政力量強勢介入,對餐廳、遊覽車、飯店等,推動相關認證後,推廣到國際行銷上,這也是台灣政府可以做的事。其次是,「強化區域旅遊與目的地友善化升級,提升國旅及國際旅遊亮點」。另外,針對「防疫宣導」,政府所能提供的支援作為國內外的影片與廣告宣傳,例如韓國已提撥7兆韓幣,用於文化觀光體育預算,觀光的部分則是12億美金,同時也在未開放國境前,已擬定MICE會議旅遊,這些都是韓國為疫後國際觀光熱身,以上這些都是政府在國境開放前就可做的。

 

現階段,政府民間應一致努力朝向國際接軌,入境業者是很需要國旅的發展可以國際接軌,沒有國旅的成功,入境業者是沒有東西可賣的,入境業者極度需要台灣好的優質的產品,期盼國民旅遊再提升,大家共同出賣高品質的台灣。

 

具體做法,須以國際旅遊的標準,提升國內旅遊價值,重新創造區域旅遊與城市友善化。第一步是區域旅遊資源整合,接著是強化景區友善化及主題性,並挖掘各區域龍頭景區,並推動國家友善環境認證,提供各類旅遊(高端、一般團體、散客)規劃使用。台灣在國際行銷過度碎片化,不應是台北、南投、屏東等各地政府行銷,而是透過區域旅遊,將景點串聯成路線。台灣許多景區不友善,像路標、指標、廁所等,須達到國際友善化標準。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旅館餐飲管理系教授 蘇衍綸

旅遊網站TripAdvisor疫後調查,有80%想跟親人同行,有60%想跟一到兩位朋友同行,希望遠離人群,以放鬆為旅遊主流趨勢;有60%想遠離熱門景點越遠越好;旅遊需求更是疫情前的218%。因次,未來走私密、小團體,發覺冷門景點,才能創造亮點。

 

「茶園巡禮行程」舉例,台大鹿谷園區推動的採茶、製茶、品茶,加上3公里自然森林步道,如加上好的配套、好的解說,這就會是好的亮點,也是發揚台灣茶文化非常好的體驗旅遊方式之一。又如到美國舊金山有一日酒莊體驗、日本高知縣釀酒廠的參觀等。而台灣有埔里酒廠的花雕雞、麻油雞麵,就可跟下酒菜、釀酒文化、建築等結合,成為很好的體驗旅遊行程。也因為無法自行開車,旅行社包裝出「酒鬼巴士」行程,這就可透過社群互動,找到對的消費者。

 

「節慶音樂會」,結合音樂、職人、文創、食藝各領域共好夥伴,安排午前賞園迎賓奉茶,享用在地風土料理午餐,並由管家人文導覽,日落時在草地上聆聽黃昏音樂會。這就是品味原創設計、小農精神、體驗在地文化。

 

到屏東旅遊,我會推薦屏科大的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入門告示牌寫著,請捐錢讓我們蓋新家,拯救在台灣走失的野生動物。這隻台灣僅存獅虎「彪」基因缺陷,成為人類私育後無力養護的動物,而到此處。此處結合野生動物保育、農業、原民藝術、食育的教育體驗。

 

多次論壇場次都談到「區域旅遊」的概念,可推展國旅新模式,安排 35 天跨城市旅遊。善用數位工具轉型,透過商用APP,技專大學學生就可協助設立,像是在手機上就能管理與核銷訂單、查看銷售表現與用戶回饋。藉由社群媒體、線下活動以及大量的用戶回饋。暸解 25~44歲年齡層的客群需求等功能。

 

新加坡疫情下振興觀光的政策解方,主要是投入觀光內容的創新創造,透過民間團體合作,讓新加坡人重新認識家鄉、發現家鄉的不同面向,促進觀光和生活產業的消費。

 

觀光業者如何做好準備迎接國旅熱潮,仍需「防疫」優先,業者應符合當地政府規範、取得認可;盤點旅遊商品,檢視旗下商品是否符合市場需求;營運資源要能彈性調度,人潮大量湧入如何分流、疫情再起如何因應等,最重要是換位思考,用消費者角度檢視商品內容。愈在地,愈國際,就如規劃行程要夠在地、結合本土文化,才更有辨識度而引起共鳴。文化必須跟在地溝通,創意必須與國際對話。#

 

 

<主題論壇五>

後疫時代-臺灣觀光的一堂課

主持: 黃宗成(臺南應用科技大學校長)

與談: 王斐青(景文科大副教授) / 陳家瑜(世新大學副教授)

 

世新大學觀光系副教授 陳家瑜

談到「Life With Corona」新名詞,也就是「跟著疫情一起活下去」的日本觀光產業。因此,我將這堂課定位為「疫情觀光學」。首先是「疫情旅遊經濟學」,疫情一開始,許多經濟學家預測經濟將會復甦得很緩慢,隨著疫情變化,觀光產業極可能呈現「W」情勢。如臺灣現在疫情緩解,旅遊呈現高峰期,出現爆量旅遊,這源自於人們前段時間無法出門,由補償心態產生的「補償式消費」,以及專家預測可能會有第二波疫情會爆發,而產生的「超前式部署」先玩先贏,這兩股力量將造成旅遊經濟,呈現忽高忽低、忽好忽壞、忽冷忽熱,像極了愛情。

 

這段期間,旅遊消費模式產生被動式改變,如前面提到小團體、私旅行等。台灣跟許多國家一樣,現階段支撐旅遊市場的是國旅,爆發期間又以花東離島最受注目。花東離島特色是,疫情緊張時相對安全,加上距離遠才有旅遊的感覺,同時,此次病毒載體是人類,造成都會旅遊式微,而鄉村、生態、自然式旅遊,大受歡迎,這些都是花東離島受歡迎的原因。

 

過去,有錢人出遊重視「旅遊品質」,一般人則重視「CP值」。疫情後,「防疫品質」成為全民重視的品質,沒有防疫品質就沒有旅遊市場。因此,聯合國觀光組織,在今年5月針對觀光產業提出防疫指導原則,建議旅宿業都要保留一到兩間的緊急隔離房,歐美大型旅行社也新增防疫部門,事前再次檢測旅客所有的接觸點,通過防疫品質的認證或標準才可放行。未來國境開放,可能不再只是攜帶護照簽證,更需PCR檢測證明。

 

談到轉型,先提到航空業,也是觀光產業中極重要的交通工具,疫情後,國內幾家航空公司以偽出國為概念,設計出以台灣為出入境點,在天空繞兩圈,提出為搭機而搭機的航空旅遊商品,這讓航空業從「工具型產業」變成「目的型產業」。同樣,旅宿業過去是旅人在外地休憩的空間,現在也變成旅程中的重要亮點,或是旅遊目的地。正如最近大家去谷關,不是去谷關而是為了星野度假村。而台北晶華酒店也從過去的五星級高端飯店,轉變成郵輪主題的度假村,讓遊客在飯店內體驗美食、活動,享受放鬆的假期。

 

旅行業過去較像物流業或加工業,僅是包裝或轉賣供應商的產品給消費者。但台灣國旅自由行便利,較少依賴旅行業,除非你有很獨特的旅遊商品或創新的商業模式。疫情後,更要從服務密集轉為技術密集,甚至知識密集導向的產業,因為疫情後的轉型契機,旅行業應是製造業,而非過去的物流加工業了。

 

景區的業者則應有更多的策展概念。若明年此時應還無法出國的情境下,旅客還會去花東離島嗎?去過的人會想,有新的景點、新的亮點嗎?大家別忘了旅客喜新厭舊的特性。因此,針對策展舉例,桃園新開的X Park水族館,你會訝異她的浪漫跟美麗,因以策展的概念,重新定位自己成為旅遊目的地,這家隸屬於日本八景島公司在東京有另一水族館,以夏天煙花、秋天楓紅、冬天雪白、春天櫻花為主題,一個水族館讓你一年能去四次,這就是策展的概念。

 

東京市郊濱川神社,我則戲稱為神社遊樂園,進去至少可玩一小時以上,像是打小人,抽籤像釣魚,籤詩從魚肚找出,或可掛上彩繪風鈴、排隊等限量的結緣石等。這些例子都是讓遊客意猶未盡、想一玩再玩的地方。台灣許多好山好水的好去處,需運用策展概念,才會有讓國旅及入境遊客,願意來一百次這樣的產品產生。

 

疫情期間,業者對公司治理有很多感概,像是如何有更彈性的人力布局、更保守的資產配置,如何讓財務風險評估更為謹慎。其中,談到「危機管理」首先要談分散風險,舉例,華航若不是因擁有18架貨運機隊,很難達到損益平衡,星宇航空也因星宇小舖每月增加一千多萬收入,讓公司有現金流,由此可見,分散風險不只分散市場,還需分散業務。

 

提到「超前部署」,日本JTB旅行社已拿到旅遊安全認證,並開始跟醫療機構合作,購買JTB旅遊產品即可做核酸檢測證明或快篩,這些都是開放入境後,所有旅客須面臨的問題。談到「無接觸經濟」,是否大家已開始有降低無接觸服務的模式,日本歐美國家認為,邊境關閉越久,透過ARVR形成的雲旅遊商品將受到旅客注意。

 

疫情對產業衝擊太大,後疫觀光的一堂課應該是一門課,正如上述問題,大家開始思考了嗎?而我也相信,台灣的防疫成功,絕對會為台灣觀光帶來另一個黃金輝煌的時代。

 

景文科技大學旅館管理系副教授王斐青

疫情讓觀光產業受創,許多老闆想方設法活下去。舉幾個做得很好的例子跟大家分享。

 

台北一家老字號餐廳,沾美西餐廳的老闆告訴我,2003SARS期間,他認為是難得的機會,可把店門關起重新整修,特別貸款一千萬,關店45天中薪水照發,更請員工照自己要的服務動線畫設計圖,重新整修。而這次疫情,他生意照接,都是老客人,業績唯有4-5月小小下滑,生意則完全不受影響。

 

雲朗酒店則將實習生調到花蓮、南投,讓實習生覺得,這裡好好玩,可以住兩個月,不用花錢又有薪水可領。台北柯達飯店過去只接商務不接團客,碰到疫情不但沒有無薪假更沒有裁員。透過將柯達天津店轉為防疫旅館,建立完整防疫措施及流程,蘇院長及柯市長都去參觀過,也成防疫模範旅館,現在是百分百住房率,平均房價4千元。總管理處也趁此機會,重新建立公司各項SOP,統一管理流程,這是疫情後產生的契機。

 

市場上,也出現五星級飯店賣便當、或賣便當送餐具、旅行社賣蔬果等,大家都想方設法讓員工有事做,可以活下去。在疫情中,是勤練兵、培養員工軟實力、去蕪存菁的好機會,最重要的是想方設法活著,度過疫情。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校長黃宗成

危機就是轉機,疫情下投資自己是最好的。

 

從過去國際投資來看,2007澳門威尼斯人投資20億美金,約750億台幣。賺錢後,2011年又投入750億蓋了3000間房間的The Parisian2021年斥資22億美元將金沙城中心翻新成「澳門倫敦人」,因疫情將延到9月開幕。新加坡在2010年斥資58億美金,開設海灣金沙酒店。2000年倫敦之眼投資7千萬英鎊,相當於台幣30多億台幣。2018杜拜之眼斥資約台幣80億,但因蓋在離島上,光離島開發就台幣400億,合計約480億台幣。2005年香港迪士尼斥資約200億台幣興建,香港政府為其基礎建設則投資近800億台幣。2016年上海迪士尼開幕,花費55億美金,約1650億台幣。以上例子可見,世界各國做觀光就是撒大錢。

 

台灣較大的投資案,並非為觀光而蓋卻有觀光效果,且提高國際能見度的101大樓,花費新台幣450億。另外,提到觀光不能沒有交通,也就是斥資4500億的台灣高鐵,到板橋台北延伸到南港,是相當成功,唯一美中不足是,高鐵南延方案被許多觀光學者強烈反對,原因是沒有經濟效益。只要是學者反對,我認為,去做就對了!當初蓋高速公路也反對、蓋高鐵也反對,但檢視全世界,哪有高鐵蓋到最後不經過國際機場的?

 

另外,何時成立觀光署仍是未知,但如同雲嘉南風管處就有做招商,未來觀光局也要轉型,除公務功能也需具備招商能力,因觀光發展不能沒投資。正如鴻海不結盟蘋果,華碩不與國外合作開發市場,如何名揚世界?#

 

 

<交流詢答>

主持: 蔡其昌(立法院副院長)

貴賓: 張錫聰(交通部觀光局局長)/劉喜臨(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研究所教授)

 

Q:國旅是否比照金質獎,獎勵用心經營業者?擔心補助能否撐到過年?

A

張錫聰局長

關於景區景點及遊程的認證,觀光局目前對景區採督導考核,觀光遊樂業採特優、優等、甲等分級考核,特優有實質獎金獎勵,國家風景區則透過年度督導考核,先由秘密客再由觀光局考核委員考核後,公布前五名給予獎勵。其他像林務局森林遊樂區、農委會的休閒農場、退輔會的國家農場,散布各部會的相關景點,則有待努力加強整合並推動。針對補助十月底是否延續問題,事實上,補助的目的是為活絡市場,但也不能長期補助,政府仍持續輔導沒轉型的業者,但也希望趁此轉型的業者,進一步將產業升級。

 

劉喜臨教授

我贊成以獎勵代替管理。旅行業不管在入境或出境,都有金質獎的概念推動,如能轉到國旅的景區推動,方向完全正確。但回頭就須考量觀光局是否有這麼多人力跟資源去推動,但並非所有事情都需透過中央執行,舉例,台北市政府就開始自己做,透過各景區業者主動報名,參加評選考核後,選出優等業者,目的就是創造自己的城市行銷。

 

觀光局會有許多窒礙難行之處,例如張局長提到森林遊樂區或其他單位景區,觀光局管不到,但透過縣市政府辦理,例如台北市的活動,故宮、101等都自己主動報名,也就是這些目的地景點或想朝觀光發展的業者,就會主動參與。雙方有主動意願的謀合,就會有好的結果,但若只是透過中央力量,反而事倍功半。就像星級旅館評鑑,有業者希望強制評鑑,有些卻不願意,同時還有誰來評鑑才會客觀的種種問題出現。回到市場機制是不錯的做法,更何況下次不一定是縣市政府,甚至觀光圈都可自行推動。

 

我不大認同中國大陸的景點認證,因為你實際去看中國5A景點,會發現不過如此,因其中很多壓力的問題。最後,我要提「標竿學習」這件事,找出做得很好的,讓他提出好的經驗跟大家分享溝通,至於「永續」是在天上飛的,應該先做的是「品質」跟「美學」兩大領域,如能做好,自然可朝向「永續發展目標(SDGs)」。

 

蔡其昌副院長

評鑑的概念是由於,產業內部要區分或鼓勵,進而透過認證制度,取得媒體的焦點及眾人的關注度,進而達到行銷目的。關鍵在政府如何協助行銷,因此,我覺得地方政府的角色太重要了。

 

觀光局要幫全台做行銷等於沒行銷,因為介面要點到你的機會微乎其微,若以城市為概念,就很容易找到前三名、前五名的你。政府只要與地方的觀光聯盟、觀光圈合作,很容易就可將一個地方的特色行銷出去,這些資訊對自由行、國旅或入出境旅遊都是很重要的。關鍵唯有靠中央政府提出資源,地方政府確切提出好的執行方案,將地方特色整合行銷出去,才有辦法解決。若只靠交通部觀光局來評比,將迫於各地民意,每個地方都要平均分配,執行又將流於形式。

 

Q:觀光工廠因國旅獲益,未來如何國際行銷?深度旅遊,品質與美學如何著手?

Q:可否推動公協會與地方政府合作,規劃出黃金行程評選後,公布消費者參考,並將中央的獎勵資源注入,未來也可成為入境旅遊的推薦路線。

A

張錫聰局長

觀光工廠著重國旅,但在入境市場佔比偏低,可思索如何透過國旅包裝,搭配入境市場的元素,在國境解封後,轉化成入境的優質行程。金質獎是觀光局每年委託中華民國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評選,過去多著重出境旅遊路線,今年因疫情,將偏重國旅路線的評選,並著重幾個條件及目的性,例如國旅的品質上,尤其是針對經常出國,或環遊全世界卻鮮少在國內旅遊的消費者,讓他們能認同這些評選出的國旅優質產品,建立國旅品質不輸國外的品牌印象,作為評選指標。今年將是建立此一目標的契機,明後年也將以推動國旅優質旅遊為主。

 

劉喜臨教授

觀光工廠走向國際化,目前雙語或多國語是沒問題的,但以行銷概念,首先須清楚認知你的目標客群,因現在仍是打全客群市場狀況。但現階段,觀光工廠有些本末倒置,我認為「觀光不是為了做觀光而觀光」,觀光工廠仍須將本業做好。業者往往為了變成觀光工廠而去做觀光工廠,導致越來越匠氣,也讓消費者進去就認為這是一個景點跟景區,而失去了原來工廠的價值跟內涵。就像我現在跟頭目講的,進到部落後就是射箭、搗麻糬…,這是一模一樣的概念。許多觀光工廠原本非常具有特殊性,但往往卻做成一條導覽線,為何不能讓原先的工廠概念更明確,反而變成偽工廠,這是比較可惜的。就像雲林,只要將農業做好,觀光客就會進去,也就是將自己原先的獨特性做好,觀光客自然往那裏去。回到原來的本,後面才談行銷跟通路,也才是談體驗觀光的真正目的。

 

Q:現階段許多旅行社飯店轉做國旅,但疫情後我們能做甚麼?防疫有超前部署,當其他國家像是泰國、日韓等國,都在做準備時,台灣的國際行銷是否可提前準備?

A

張錫聰局長

入境協會都很了解,國旅解封後大爆發,因此,國際解封後,報復性出入境都有可能產生,這些都要在解封前提前準備。疫情是全球性,旅遊跟防疫部門雙關鍵,指的不只台灣本地,還包括目的地跟目標市場及國家,一般都會選擇疫情的控制跟穩定度跟我們相似的,作為互通的對象,因此產生泡泡旅遊、綠色廊道、旅遊走廊等方案陸續提出。這些都牽涉防疫指揮中心、甚至外交等雙邊或多邊磋商。針對旅遊部門,目前觀光局要求駐外單位,主要是做好與各國旅遊部門的溝通,掌握最新狀況,行銷方面,則是將台灣解封後,國人正常的生活及國旅狀況,透過線上播送到未來的目標市場及國家,讓他們知道台灣的旅遊是安全的。最近也會邀集入境及轉型的國旅業者加入座談,將這次的國旅經驗重新檢視並做成共識,作為解封後,未來國際市場的具體推動策略。

 

劉喜臨教授

業者端,入境業者的行程過去都偏傳統或制式化,可趁這波跟國旅市場融合。其次是,未來的入境自由行比重將變高,有件事是必須做的,未來是遊客到台灣後才選擇產品,這和國旅很相似,所以旅行社自己要先超前部署。第三是,旅行社要思考,包括健康養生、零接觸經濟、單身旅遊等產品,都將在後疫情時代出現,這些人到台灣後,我們是否可供給這樣的產品,是業者須預做準備的。

 

政府端則是要拜託局長,還是須留一些預算在國際行銷宣傳,而非全部投入安心旅遊。像是透過影片讓大家知道台灣生活如常,讓他們維持對台灣熱度,接下來絕對不是景點,而是深度旅遊,跟過去做國際宣傳的邏輯是完全不同的,這些都要現在先準備好,在可以做旅行泡泡或國境解封的第一時間就可拿出來,甚至這時就應開始宣傳,這是政府可先做的超前部署跟準備。因國際宣傳不像國旅這麼快速,每個國際市場都需要鋪陳,甚至台灣的地接社跟對方的組團社交流,都需時刻保持聯繫跟溝通,這是台灣在入境旅遊可先去做的準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觀光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7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