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七屆

臺灣觀光發展論壇【與疫共舞】2.jpg

S__17694725.jpg

(記者孫于茜/陸嬿竹編輯整理) 

 

<開幕式>

貴賓致詞 : 蔡其昌(立法院副院長) /

祈文中(交通部常務次長) / 張錫聰(交通部觀光局局長)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

蔡其昌副院長認為「甚麼都可以是觀光」,像是職棒賽事,近日因中華職棒的總冠軍賽,製造了不少觀光產業的獨特商機,球迷為了觀看球賽,會有人流的移動,而這樣的移動也帶來了住宿以及飲食的商機。疫情期間,台灣出口暢旺,股市衝兩萬點,但最悲慘產業都在這,觀光局這兩年很辛苦,此刻,政府無法讓企業數字亮眼,但至少須幫助業者喘口氣,不要成為被淹沒的一群。因疫情都轉線上論壇,這也是今年我參加的第一場實體論壇。此次主要是傾聽各地的聲音,讓政府官員能參考改善,推動更好的觀光政策。

 

交通部常務次長祁文中

今天集結產官學界意見領袖齊聚一堂,討論「與疫共舞」主題,也共同前瞻疫後的觀光戰略,經由大家充分討論凝聚共識,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會全力配合,共同掌握現況,協助業者度過疫情困境,迎接疫後觀光發展。疫情暫緩,政府推出5倍券,觀光局等政府機構也推出了各種加碼票券,促進台灣觀光旅遊。觀光無法單打獨鬥,我們也希望類似今日的論壇方式,整合出觀光資源平台,透過跨域跨業的整合鏈結,共同營造「處處有觀光,人人都是觀光大使」,時時都有令人感動的觀光意象,一起迎接台灣觀光的黎明曙光。

 

交通部觀光局局長張錫聰

疫情影響,政府從20203月開始,便進行一連串的紓困振興及防疫工作,歷經近兩年,300億的紓困經費投入觀光產業,包括觀光發展基金也快超支。接下來,我們希望不用再紓困,而是商機重啟、曙光再現。這兩年無法發展國際旅遊,業界的轉型就變得尤其重要。2030觀光政策白皮書,前五年階段也因應疫情調整政策,輔導入境旅行業轉型國旅,期待國境重啟後,能將這些行程轉為入境的創新遊程。此外,觀光局將持續推動前瞻計畫,打造各地魅力景區,讓國旅呈現地區差異化,展現各區特色,組成區域聯盟,達成共同行銷。更透過各種視訊訓練、產學合作,輔導產業加快數位轉型,讓旅客數位旅遊服務升級。而國際市場也不能停,透過線上與國際買家保持聯繫,觀光圈推出的產品也透過線上台灣館,直接交易,並與國際保持資訊的交流與傳遞。關於國境解封建議,目前也透行政程序,提報防疫指揮中心。

 

 

【與疫共舞】論壇共同主持人:

蔡其昌(立法院副院長)/張錫聰(觀光局長)/劉喜臨(高餐大研究所教授)/鄭生昌(旅館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黃宗成(臺南應用科技大學校長)/王斐青(景文科大副教授)/李文瑞(瘋馬旅行社總經理)/楊琮霖(金龍永盛旅行社總經理)/陳俊安(前台南市觀旅局長)/吳明駿(臺灣觀光論壇召集人)

 

專題演講(2-1)與疫共舞的觀光戰略

主講人: 蔡其昌(立法院副院長)

觀光業界與我非常的密切,我認為觀光重建從感動自己開始,為甚麼一個地方去了還想再去,他可能是一個建築物,可能是一個好吃的美食,這些皆圍繞著如何造就「感動點」,一段旅程若創造了感動,便會是永生難忘的記憶,而這就是觀光產業的課題。

 

從台灣的經濟數據來看,疫情下的房地產、電子業等都節節攀升,但觀光業則呈現雪崩式下跌。因2020年無法出境,每年六千多億的出境消費金額照理應轉向國旅市場,保守預估至少應有三千億,但實際的國旅消費額仍舊下降,雖比出國數據下降程度相較趨緩。但大家須思考為何會如此?需知道,市場永遠是對的,業者須檢討,為何沒有足夠的能量吸引大家轉向消費。國旅給國人的感動在哪裡?不能只守著一扇門。

 

有人說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要分散風險。「專注」與「分散」那個是正確的? 沒有人能給予解答。但我認為,「專注」指的應是專注於製造「感動」。例如:過去旅行社操作的環台行程,雖將台灣走透透,卻也因走馬看花,無法製造記憶點,不能創造感動。業者須對這片土地的食衣住行育樂深入了解,讓遊客在每次的旅行中發現新奇及意外的美食,若沒有真正的了解,處於觀光浪潮的漲潮中雖容易賺錢,但當退潮後,沒有實力的業者將現出原形,被浪潮打敗。如何向護國神山 - 台積電學習,或學習他的成功因素,讓所有的人望其項背,是觀光業界的功課。

 

面對疫情,政府傾洪荒之力,從紓困到振興,光是觀光部分已超過240億經費協助產業,政府宛如氧氣瓶,只能在最緊急的階段給業界一口氣,但不可能完全靠政府的力量,將觀光產業全部撐起。業界則要靠自己去努力,以上市櫃公司晶華酒店為例,「商務型旅館」轉型為「城市度假型酒店」,製造「郵輪式的度假體驗」,彷彿郵輪岸上的行程,製造偽出國的氛圍,雄獅旅行社也轉型「生活產業集團」成為電商,這些雖仍無法讓業績回到疫情前,但在逆境中轉型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旅行的意義與感動,很多來自於如何包裝行銷,以及說故事。逆境中換種思維模式,不要只看到逆境中的威脅,而是逆境中帶來的轉機。透過創新和想像,面對人生困境。

 

 

雙向論壇(4-1)疫後觀光的政策商機

共同主持人 & 參與座談人(觀光相關部會官員5位代表)

魏秋宜(文化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

文化部以文化內容為核心,推動與觀光結合,以「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為目標,盼將屬於臺灣在地的文化內容融入產業,同時附加文化觀光價值,以深度體驗及在地導覽之文化旅遊,豐富當代人文生活。文化生態觀光政策的循環,是將文化內容透過轉譯、創作,成為商品或藝術品後,透過文化場域展示,進而吸引民眾參觀,導入觀光食宿遊樂購行等等,成為遊程,再將成果的分潤,導回文化保存跟文化內容的發掘與發展。

 

如下表數據可見,國人從事文化觀光遊程的消費普遍高於一般觀光遊程。

4-1圖.png

如依照年齡層分析,文化觀光旅客,多分布4059歲,一般遊客則集中3049歲。由上述數據可見,發展文化觀光可促動更多旅遊消費。行政院特別請文化部與觀光一起合作疫後觀光振興。文化部強項是做文化內容轉譯,文化觀光需要跨域資源合作,期待日後與觀光業者有更多密切的交流。

 

林信任(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

因國內疫情控制得宜,台灣在世界的國旅表現仍屬頂尖,像鄰國日本,疫情趨緩後上半年國旅仍衰退16%,越南衰退48%、泰國衰退77%,台灣則衰退8%,也就是台灣仍保有92%生意。全球二十大工業國G20則是三到六成的衰退。

 

全世界都想帶客人到台灣旅遊,不斷地問何時可來? 台灣在陳時中指揮官指示下,疫苗施打率第一劑須達70%、第二劑達60%,則可考慮逐步放寬。在疫苗覆蓋率逐漸提高,以國旅市場旅遊為主地區復甦較快,(亞太、美洲),而國際市場旅遊為主地區復甦較慢(歐、非、中東)。全世界對旅遊信心逐漸提升,各國邊境旅遊開放狀況如下,歐美部分市場今年下半年已重啟。亞洲小幅邊境重啟,泰國採局部試點、新加坡採旅遊通道、疫苗無菌通道等方式,階段性開放,日本則採鬆綁隔離。但最近又因新冠病毒變異毒株Omicron來勢洶洶,這也是讓入出境業者十分無奈的地方。

 

接下來談到「與病毒共存旅遊新常態」,也是未來商機所在。

首先是,「休閒與商務旅遊分野模糊」。未來,在那裡上班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上班,因此出現數位遊牧民族,行程中飯店的WIFI要很強。

其次是「重新定義旅遊淡旺季」,有疫情是淡季,沒疫情是旺季。

另外,像是「戶外旅行大於都會旅行」、「無接觸服務」、「小團訂製」、「旅遊防疫品質」等。

 

周崇斌(經濟部工業局主任秘書)

觀光工廠針對疫情做轉型輔導,年初,媒合產業與旅行公協會等簽訂MOU合作備忘。年中則提供紓困補助外,並將相關產品整合,提供線上購物、線下旅行的概念去推動。未來則是針對觀光工廠的前店後廠做數位轉型。目前,除了國人喜愛到觀光工廠旅遊,外商訪客也很愛。建議在兩天一夜可排入半天的觀光工廠體驗行程。觀光工廠今年有161家通過工業局評鑑,都是可信賴,可導入旅遊行程中。

 

黃怡平(內政部營建署簡任技正)

國家公園推展社區生態旅遊,透過地方夥伴關係、知能培力及行銷宣傳,營造深度體驗,以創造資源永續發展及地方經濟共榮雙贏目標。主要範圍著重國家公園內或周邊社區的社區營造及遊程推動。透過社區產業的培養,將國家公園範圍的農特產品,及生態旅遊中食衣住行娛樂的部分,透過包裝設計加以推廣。例如金門-2021坑道音樂節、台江-2021台江黑琵季、墾丁-社頂部落的梅花鹿生態尋蹤、墾丁-後灣獨木舟體驗等等。

 

楊欣佳(農委會簡任技正兼科長)

108年度開始推動特色農遊場域認證,已有206家以上取得認證,健全輔導機制、深化特色內涵、引導申設休閒農場。95年起推動區域主題農遊─花東花海行,以農業為基礎,營造大地畫布、可食地景及周邊景觀花海,結合水保局『萬物糧倉大地慶典』等行銷,營造農遊意象,並串聯臺9線縱谷及臺11線濱海等農業旅遊資源。108年起推動半日到1日以上深度體驗商品-農村廚房。並將所有農特產上架「農遊超市」透過電子票券聯合行銷。另外,將持續與導遊協會,培訓農遊大使並推出踩線團,今年也與觀光局配合,推出團體農業旅遊的加碼獎勵回饋。

 

 

雙向論壇(4-2)觀光危機的學術解方

共同主持人 & 參與座談人(公私立大學相關系所5位老師)

 

余家斌(國立台灣大學副教授)

觀光危機的學術解方? 就是VR跟觀光體驗摻在一起做成的「元觀光」!

這次疫情影響很大,繼續延燒或Omicron來了,大家是否準備好變通劇本?觀光是從你家到另一個地方的食衣住行娛樂,所以會有出發前、體驗中到回家後(下次出發前)的三階段觀光體驗。

觀光是人與人接觸的體驗行為,賺錢的部分都在此處,但因疫情無法賺錢怎麼辦?是否能將賺錢機會放到出發前及回家後。透過新的科技可以賺到出發前及回家後的經濟商機。與「元宇宙」的概念融合觀光,製造「元觀光」虛擬實境配合電子商務。

這很難嗎? 其實不會! 去年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已與醫院合作,結合森林療癒與VR技術,讓病友有如身歷其境,沉浸在大自然中,舒緩情緒,提升病人住院生活品質。

而營運模式呢?賣VR觀光體驗內容給檢疫旅館、月子中心、老人院等。或VR觀光體驗結合電子商務。或用VR行銷觀光行程。或實際觀光行程解鎖遊戲任務,優惠下次旅遊行程。

 

吳忠宏(台中教育大學教授)

我要來分享前問了很多業者,業者問我,老師你們學術有無解方,我必須很誠實講,沒有啦,哪有甚麼解方。

業者最在意的是活下去,所以我今天來談接地氣的。觀光危機的學術解方,就是透過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社會文化三面向的永續發展。

 

柳婉郁(國立中興大學創新產業暨國際學院副院長)

國際觀光組織預測,觀光的最差狀況,可能直到2024年才會恢復。以台灣來看,疫情趨緩後,民眾最想做的就是出門旅遊,也因健康意識,朝向開放式空間,也引發一波戶外的報復性旅遊。

疫情趨緩將帶動兩大旅遊型態。一是島嶼觀光,因有偽出國的概念。另一是森林遊樂,像是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森林遊樂區等。

最後提供六大建議,政府應利用此時建立信任感,增加國際能見度,提升主題標籤效應。加強旅遊價值,讓報復性旅遊不只是短暫激情,並透過在地連結創造獨特性。另外還有旅遊彈性、科技化等強化。

 

張淑雲(國立嘉義大學行銷與觀光管理系系主任)

疫情後觀光市場新轉變~

首先,將由國際轉內銷,舉例:非接觸旅遊、自由行、豪華旅遊、安康旅遊成趨勢。結合大自然慢活、寧靜悠閒、療癒的慢系生活、美食慢遊體驗。

其次是「先體驗,再出發」,遊客無法出門,旅行業結合科技發展服務創新。

另外,以線上與線下整合 OMO的創新服務,讓消費者得以自組行程,結合會員消費制度,讓平臺、倉儲、顧客數據形成彈性網絡。線上旅遊置入當地的手工藝和伴手禮,與當地業者合作。

 

劉修祥(臺南應用科技大學旅遊學院院長)

目前在推動區域整合,我發現較少提到與在地生態保育共存的議題。談到經濟面向,多談到正面影響,較少提到負面影響。針對公部門,建議能考慮各面向去制定政策及策略。發展觀光不是目的,只是方法之一,終極目的仍在全民生活品質的提升。#

 

 

專題演講(2-2)疫情倖存的戰術揭密

主講人: 劉喜臨(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研究所教授)

大家不要都停留在學術框架內思考。

最新的變種病毒+元宇宙=沉浸式體驗。

VR、AR混和實境可否融入旅遊? 而觀光產業的魅力在哪裡? 都需跟新趨勢配套。

觀光圈就是整合,各部會都自己做自己的。農委會推動農遊,苦於找不到旅行社配合,旅行社也覺得農遊體驗成本太高。旅宿業也須思考如何結合周邊小旅行,正如觀光工廠也需與周邊觀光資源連結,往整體共榮共好而努力。這些都必須排除本位主義,溝通後共同推動。

 

全球疫情造成的改變,組接團無限延期,目前雖降至二級,卻仍存在許多變異。台灣少掉一千萬入境旅客,每人停留平均6.2夜,少了26百萬的房間銷售量,以全台房間數換算,等於271天滿房量,以上數字可反應出國際觀光的重要性。觀光遊客雪崩式下降,影響都會區旅宿最為嚴重,因現階段風景區旅宿仍是滿房,大部分都接老客人,表示需求仍然存在。觀光產業不該成為伸手產業,必須思考「如何轉變」。下個常態在何處?此時必須知道「翻轉」很重要。面對現況,隨機應變的方法就是做好準備,以及「趨勢」的掌握。

 

趨勢如下,未來旅遊需求以「安全」為首要考量。民宿一半都是老客人,往往見到老客人就很熱情,不用量體溫等,但現在環境不一樣了,這些其實消費者都非常在意。如因老客人就免掉一些動作,反而造成對業者的信賴感降低。旅宿業者很慎重做好整體的SOP,並拍成影片告訴客人,我的旅宿是安全的,這些都不可少不可省的。而「人性化體驗」創造產業的新價值,旅遊現在往往不是為了景點而是為了吃而去,「美食」變得相對重要;你可看到田媽媽在做、觀光工廠也在做,那觀光產業在做甚麼?「數位遊牧民族」的出現,我們準備好了沒? 「客製化的奢華旅遊」興起,台灣17百萬的出境旅遊人口,其中百分之5屬高端旅遊,實際數字也可見33%的出境消費金額進到國旅,這些人都無法出國轉向國內,問題是他們找不到相關的商品,如何提供客製化的奢華旅遊是業者可思考的。

 

業者反應,學界是中醫,都要做永續旅遊,但我認為,也能做西醫直搗病灶。

我直接提供止痛的八大行動策略提供參考。

一、區域速整合:區域速整合。觀光圈應是十三個國家風景區都要做的。地方創生在人口回流,但仍有相關。需理解地方政府的國際行銷需求,觀光局應補其不足而非兩相競合。

二、趨勢明掌握:趨勢明掌握。國際旅客現在要甚麼?未來三年團體會大於自由行,旅行社的專業跳出來告訴大家,保證找的內容絕對安全安心,因定型化契約。

競爭目的地現在再做甚麼?誰來告訴國際觀光客跟產業能量的回溫,國際目前積極推動安全認證、零接觸經濟、私人與奢華的旅行、單身經濟、健康養生跟文化的思維、在地體驗、數位生活及永續觀光。

三、戰略勤盤整: TA 動態掌握(市場資訊搜集與分析能力);STP 策略擬定與滾動檢討;人員培力與行銷技能精進。目前業界最大問題在於沒生意後放掉員工,再找回來就不容易。因此,如何培養現有員工借力使力。

四、安心又安全:安心安全認證,如何與國際接軌。

五、臺灣觀光究竟要CP值還是VP?CP(內容與價格),未來要考量消費者的VP(價值的感受),牽涉個人年齡及生活經驗等。

六、思考要換位:建設經費不是問題,沒有必要的蓋太多才是問題;設施美侖美奐不是問題,沒有維護經費才是問題;創意不是問題,同質性與COPY化現象才是問題。旅宿業賣景與情,觀光工廠是賣生活,都需貼近生活。

七、國際建合作:國際觀光組織參與滲透;長線多目的地旅遊操作。

八、預算要到位:目前行銷技術面不是問題,沒子彈(預算不足)才是問題;品牌不是問題,行銷強度與通路才是問題;品牌是可以用品質、產品及口碑堆砌出來的。#

 

 

雙向論壇(4-3)疫情日常的產業運營

共同主持人 & 參與座談人(觀光相關公協會理事長)

洪崇元(中華民國旅館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1. 在疫情間希望政府強化旅宿接待能量及服務品質。

2. 現階段旅館都是慘澹經營,合法旅館都是遵照政府規範設置核發證照,但卻接到要業者拆拆改改,改好變成蚊子館沒人來住。針對政府推動像是毒品管制條例、無障礙空間設置、耐震評估等實際執行上的不合理法令修改,觀光局是否在疫情期間能請跨部會與業者間協調。

 

郭子義(中華民國公共汽車客運聯合會副理事長)

原本公車的目的主要仍在通勤往返,56月間因學生上班族停課停業,7月運量剩下15-20%,目前達60-70%。交通部觀光局輔導的台灣觀巴及台灣好行。未來也會增加客製化的小巴觀光運輸。我們也同樣面臨人力短缺,這是台灣全面性的問題需要共同面對。

 

廖國宏(台中市觀光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1. 嚴重基層人力的缺口。建議因應對策~

(1)應將旅宿業與觀光業列入勞動基準法第34條第2項但書適用範圍中。

(2)政府針對飯店業實施專案獎勵性質的人才招募專案。

2. 通膨讓成本增加,政府不鼓勵漲價。但是否有配套,例如提高公務機關差旅住宿費為2500-3000元。

3. 開放大數據智庫輔佐產業分流。正如防疫管理成功導入大數據運用,未來是否也可導入觀光產業,解決觀光失衡的供需問題。

 

鄭宜芳(屏東縣觀光協會理事長)

1.官方應在合法與非法旅宿的執法管理上更明確。因合法業者經營,須要付出極大代價,非法業者反而有極大彈性空間。

2.旅宿房間數變多價格空間變大,官方是否思考除旅遊外,還有哪些需求?例如銀髮、教育、體育、數位遊牧民族或大宗旅遊。由官方建議分流,公協會輔導業者經營不同客群。

 

張琄菡(花蓮縣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1. 人力極度短缺,希望觀光局提供勞訓課程給有意願的就業人口,或跨縣市的就業補助。

2. 耐震補強,除非收到地方政府公文才有機會補助,但收到公文都已封樓無法營業。

 

劉玲玲(中華民國民宿協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

疫情後,聽到很多民宿準備拋售,很憂心,但也聽到另一群聲音,他們開始縮減間數,利用有限人力,提升服務提高價格,以因應人力短缺、疫情衝擊旅客減少等問題。未來國境勢必開放,但也需習慣與病毒共存,需政府輔導業者如何經營防疫旅宿,將部分業者導向此區塊的經營。適度放寬農舍型民宿,讓業者加以改善,接納更多客群。

 

葉陳錦(花蓮縣民宿協會理事長)

各部會推動觀光,往往定案後才告訴業者,請業者協助行銷。建議應事先聽聽業者的需求及協調。例2018年觀光局推動的遊麻吉,但亮點不夠、產品不夠豐富,政府花大筆預算時,應從各部會做整合,規劃當時就要觀光業者意見放入,也要整合旅宿業相關伴手禮,讓APP更豐富,而非做完才發現跟觀光完全脫節。花東這麼長的旅遊帶,獨缺DMO區域聯盟的整合,非常可惜。

 

許健泰(彰化縣民宿協會理事長)

內政部營建署針對民宿5間以上,必須H2轉為H1使用執照。將不合時宜的觀光法規鬆綁。

 

柯凱文(臺南市民宿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

建議將台灣旅宿網結合生態旅遊、交通等,並做成一卡通,未來國際客從機場就可買到,觀光局也可藉此做大數據的統計。

 

施武忠(台灣民宿協會榮譽理事長)

針對半年來,鄉村旅遊的觀察。郊區民宿的生意有恢復,但城市旅宿仍很差。

合法登記民宿目前1.1萬家,從業人員將近8萬多人。民宿是觀光產業的最下游,是調節性的旅宿產業。建議民宿可自我提升軟硬體,政府法規可修法調整。例如民宿被限制不能新增花園、停車場等。

 

<共同主持人回覆>

湯文琦(交通部觀光局旅宿組組長)

1. 人力短缺問題,仍持續跟勞動部溝通,也拜託蔡副協助,因牽涉整體勞動政策,服務型人力開放問題。人力培訓的部分,可由公協會提案申請。

2. 目前旅宿已達1.3萬家,24萬個房間。旅宿組前身為查報中心,面對這麼多業者問題,期待觀光署的升格能盡快有進度。

3. 觀光業者的數位落差極大,從民宿到旅館,常有民宿理事長反應,民宿主人年紀很大無法做數位升級,但觀光局有補助公協會項目可申請。但如牽涉整個政府的資訊方向,可具體提出,交相關部會反應。

4. 都會型飯店的協助一直持續中,讓公部門盡量來消費。

5. 公部門出差費已調整過一次,如需再調整,需由人總與主計總再討論。

6. 毒品等管制,之前也已請各理事長會議溝通過,的確有些單位比較硬,我們也會持續溝通。

7. 非法旅宿一直是觀光局很關注的焦點,也已列到縣市考核中,如有不足可具體告知,這部份是我們處理的重點。

8. 防疫旅宿是由地方政府輔導,仍以旅館為主,台北市旅館有非常詳盡的SOP,但認證仍回到中央的防疫指揮中心,地方政府會有自己的規範,如需要我們可跟花蓮縣政府聯繫,認證仍需衛生單位跟觀光單位一起看過,才能成為合法防疫旅宿。

9. 農舍型民宿,前陣子政委有開會討論此事,許多理事長也參與其中,但農委會仍很堅持,觀光局有請他們再研議,需再持續溝通。

10. 觀光局的數據是民宿1.3萬家,從業人員1.6萬人,不知為何有8萬多人。農舍經營仍在農委會的法規,包含H1H2也都跟營建單位討論多次,但該部分都仍受限制。

11. 針對民宿法規鬆綁,我們近期也將有動作,例如開放台南民宿有些樓下是店面等等,也持續收集意見中。

12. 非常贊同要先問業者意見,但往往許多活動被交辦的時間很緊湊,也只能私底下詢問一些理事長,廣泛收集意見的確有些困難,但事前溝通的方向,完全正確、也完全贊同。

 

劉喜臨(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研究所教授)

觀光局現在做法很值得肯定。幾個建議~

1.合非法問題相當重要,但現在問題非在觀光局,而是在縣市政府。如何讓縣市政府動起來,違規問題我都建議稍緩,非法還要看情況,因有些是出於不自願,這部分也需稍緩,但惡性非法就一定要先動。施理事長剛提到8萬多人經營民宿,就是因為含有非法,官方登記則是1.6萬人。

2.旅宿業現在不是家數問題而是品質問題。像火車站附近老舊飯店,就應趁這時間處理,拉皮整修補助,做到品質提升轉型升級。

3. 建議局內人才提升與協助,主要仍是藍領雇用問題。業界找不到像是舖床工等基礎人力,或增加現有人力能力。

4. 建議觀光局,過去常找理事長聯誼溝通,尤其高層要做。

5. 民宿業者溝通,這段時間民宿仍增加10%。是否全面開放,我認為還是要顧及旅宿業者,旅館民宿客群仍不同,仍需各自從不同地方著手經營。

 

鄭生昌(旅館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

現在仍在封閉尚未重啟階段,預計在國境重啟前,旅館業要再倒一波,不知大家是否做好準備。在民宿要求全面開放的同時,我們同意大家都站在公平的基礎,將旅宿法規打掉重練,不要再分大小型旅館、觀光旅館或民宿,只要大家站在同樣的法規跟條件下,公平競爭與經營。

正如民宿談到8間到15間會變成H1H2,受公共安全檢查等規範加強管理,就應感受得到旅館業陷入不公平競爭時,民宿生意好做,旅館生意不好做的狀況。當時開民宿協調會時,我也提醒過全聯會,當你們將495平方公尺地坪面積開放,非法民宿的競爭能量會比合法旅館跟合法民宿的競爭強。

當政觀推不見,各部會都做同樣一件事,但無人整合,誰來代替? 組改很重要,但未來如將旅宿、業務等各組別,合併成一個產業組,這麼多產業像是遊樂區、旅館、民宿、旅行社等,我們很擔心只剩一個組別,是否仍有討論空間。

總結個人建議如下:

1.目前旅宿屬供需失衡,市場急需總量管理,部分區域需鼓勵退場,政府應提供多元友善退場機制!民宿更需總量及區域管理,更需與國土規劃配合,避免環境過度破壞!

2.觀光工廠發展,正朝著為觀光而工廠發展,是否真為市場需求!值得深思!

3.未來與疫情共存,旅宿業需建立旅遊觀光防疫流程,以因應未來國境重啟!像是觀光場域之防疫認證(無疫旅宿、安心旅宿、無疫場域將成顯學)、國人電子疫苗護照(系統的建立),建立完善的防疫旅遊流程。旅宿會再洗牌一次,各地區困境也不同,政府政策協助應精準投放、各地方式不同、類型不同區分。#

 

 

 

雙向論壇(4-4)後疫旅遊的產業機轉

共同主持人 & 參與座談人(觀光相關公協會理事長)

許立昇 (中華民國觀光工廠促進協會理事長)

疫情間,除了鼓勵觀光工廠積極爭取加碼券的消費者,在教育訓練及資源盤點也做得很扎實。我們思考結合線上線下的伴手禮跟職人手作,如何將一個體驗遊程價格可以300元也可以3000元,但如何做到讓消費者願意用3000元來觀光工廠體驗旅遊,是我們現在正在努力的。

 

賴俊傑 (台灣旅行業國民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

1.建議即將成立的觀光署,能有針對國旅的管理、制度訂定及推廣的專責單位。

2.希望在國旅的產值單價CP值作一提升,因官方在推廣目標上重人次,就會導致價格下殺。

 

王全玉 (社團法人台灣入境旅遊協會理事長)

1.現階段建議官方對國際定期發布,未來入境台灣旅遊的滾動式訊息。如西班牙有一各國語言網站,公布該國疫情最新狀況,如此可讓我們入境業者可告訴國外買家可在哪裡取得最新資訊,讓未來的國境開放預做準備。

2.建議官方須預做國門開放的前期準備。開放前,官方要事先與業者討論溝通,像是戶外旅遊或哪類人哪種旅遊型態,先行開放及操作方式等問題。可由官方召集入境旅遊產業鏈共同討論,並訂出台灣入境開放的階段性的短中長期目標。

 

朱永達 (台灣旅行業國民旅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

1.觀光局統計數據90%自由行,10%是參加旅行社遊覽車的團體遊,因採樣問題問法導致數據是錯的。可否修正為,有無參加團體旅遊或搭遊覽車,如有,在繼續第二選項,是自己租車或交由旅行社辦理?這樣數據結果就會改變。而兩天一夜平均單價是2,239元,十多年來未更新。因台灣的國旅政策及教育都是找著數據走,會導致官方對國旅不了解,後續政策將無法正確執行。

2.五月疫情,觀光局要求旅行社依照定型化契約第121314條如因不可抗力取消行程,旅行社可扣除應付款項後酌收行政費用依法有據,但往往消費者無法理解,加上代訂飯店或遊覽車訂金沒收問題,多由旅行社承擔,是否觀光局可協助或另訂B2B的定型化契約。

 

馮國豊 (台中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旅行社現已百分百從事國旅,75%國人希望完成第二劑施打就可到日本旅遊,但日本線也禁止入境。台中市旅行社513家旅行社已有80多家結束營業,明年應更慘,希望有關單位重視。

 

吳世長 (彰化縣旅遊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1.觀光工廠經工業局輔導目前已達161家,我們沒有合法非法,只有有無通過認證。未來也會受到遊客檢視,因此認證機制須被重視,希望觀光局協助宣導定位。

2.中部已有區域整合,將中彰許多地方串聯,並推出旅遊路線,疫情期間也仍持續在線上銷售,但好的政策希望能有持續性繼續執行。

 

吳睿騏 (彰化縣旅遊產業協會理事長)

1.沿海偏鄉旅遊普遍不便,旅遊路線除了鹿港有台灣好行、觀巴,自由行須自行開車,且路標也不統一,申請單位過多,無法像國外統一。

2.發現疫情間,有許多體驗型農場因法令修正後規範更嚴謹,是否中以輔導方式要求改善,讓他們有機會在短期恢復營業。

 

吳德利 (臺中市產業故事館發展協會理事長)

是否可將產業故事館這樣非直屬觀光局也能納入觀光體系,我們要的不是補助,而是共同行銷推廣的概念。建議觀光局能推出觀光的維基百科,讓願意的業者可顯露自己的特色,並分類出食衣住行娛樂等觀光相關項目,讓業者自行上架宣傳,而非透過小編或是有關係的業者排第一頁,沒關係的要排到一百頁,回到市場機制讓消費者決定。

 

鄭人豪 (台中市好禮協會理事長)

建議各區旅宿預先做好串聯,準備未來開放。用軟性活動搭配,開創客製周邊產品,依精品角度建立品牌,結合一日伴手禮,憑區域入住證明可換取獨家贈品。

 

 

<共同主持人回覆>

劉士銘(交通部觀光局業務組組長)

1.雖然觀光局主管旅宿國旅旅行社等各項業務,但事實上,像是國家風景區或區域聯盟都已將食宿行遊樂購等產業包裝進來,像是觀光工廠、伴手禮等。

2.針對下半年的旅行社特色方案補助,但已不再以每人每日多少費用,以免讓民眾反過來要求旅行社降價,無形中造成低價的概念。

3.針對定型化契約問題,消保官仍以消費者權益優先,針對B2B間,因旅館不同的態樣,或因華航長榮罷工事件,也談到旅行社與航空公司間要有定型化契約,旅行社包裝這麼多產品也不可能一一與各產業約訂定型化契約,建議透過市場機制達成共識,或疫情期間公部門從旁協助。

4.疫情發生後,旅行業屬海嘯第一排,現階段仍以振興為主,針對各國間的疫情開放,觀光局仍持續掌握,而未來的開放步驟也持續與疫情指揮中心探討。

 

楊琮霖(金龍永盛旅行社總經理)

疫情變數多,從CDC數據可看到疫情變化,但如果能定下一些國境開放目標,何時可開放到甚麼程度,讓旅行社對未來的規劃會較有方向及幫助。

 

李文瑞(瘋馬旅行社總經理) 

我們花很多時間創新,但觀光就在你身邊卻不會運用。所有遊程應該講求真實,去做跟你生活一點連結都沒有,是被設計出來的,就無法讓人感動,你的行程是設計出來還是觀察出來的。永續與開發永遠是對立的,要講求對環境妥協,只要將環境做好,時間到候鳥就會回來。

 

 

<交流詢答>

共同主持人 & 所有與會人員

王斐青(景文科技大學副教授) 

1. 業界普遍反映人力不足。台灣跳脫不出房務只能做房務,餐飲只能做餐飲,如果能打破薪資結構,人才跨域,透過職能增加薪資,員工應該也會很願意。

2. 人助才能天助,舉例日本城崎溫泉,旅店房間數都很少,該地區團結共享訂房中心,將訂房客人分配到各旅店,客人穿著住宿旅店的浴衣走在街上散步,隨時有該區共營的接駁車接回飯店,觀光人潮越來越多,政府開始導入JR等公共交通及各項資源。

 

陳俊安(前台南市觀光旅遊局局長)

 1. 跨部會有很多跟觀光的體驗行程,文化部推動文化路徑,像波士頓的自由之路、民權之路,西班牙的唐吉軻德之路,德國海德堡哲學家之路。另外就是盤點出手做的點,與其觀光單位重新打造,不如直接整合。

2. 觀光工廠公車路線咖啡色指標,只要經濟部工業局發文給交通部觀光局或各縣市政府觀旅局,請他們出面協調找各單位評估就可解決。

3. 內政部營建署的阿朗壹古道就是很好案例,真正帶動台東與屏東兩端的社區,旅行業直接整合成熟的遊程,讓地方導遊可以賺錢,旅行業也輕鬆。

4. 農委會軟硬體資源多,都下放社區,有許多成形的體驗旅遊產品,因此如何將跨部會旅遊資源整合到觀光平台,旅行業者在包裝精緻的體驗遊程就會很容易。

5. 台積電一年研發投入8.5%,三星為6.8%,可是300億的補助只要1%,也就是3億,做觀光的創新研發,或是1億投入?如果透過競賽或徵選,就會發現有無數的創意出現。拜託觀光局重視這區塊,才是台灣觀光未來競爭來源。

 

蔡其昌(立法院副院長

 1. 人力短缺問題,環境不好無法給高薪,如何要求別人的孩子做自己都不願自己孩子去做的事。目前內政部與勞動部極力推動在地中高齡或二度就業。因以現階段的就業環境、薪資條件,年輕人一定會往高薪資的產業走。台灣薪資一定會越來越高,趨勢一定要看懂,才能在此環境生存。

2. 數位落差,我覺得地方政府可做。這需要落實區域概念,例如韓國觀光公社,透過公法人將在地資源整合,舉例,一位外國旅客到台中旅行怕被詐騙,而公法人背後就是市政府,以台中為核心,到苗栗、彰化、南投旅遊,透過公法人網站已整合,與協會架設平台最大不同是,外國人找不到你的網站,但公法人是市政府的,露出機會也比你大,還要隨時有客服、各國語言及龐大資料庫。為何觀光局做不到,因為做到整個台灣資料庫要多大,所以這時區域就很重要,例如交通,有由公法人認證過的遊覽車、小巴、小客車等業者資訊提供,由消費者自己選擇。這模式必須有十年以上對觀光有深入了解,且有心也有力才做得到。

3. 都會型旅館的協助,我跟局長提過方案,現也加碼擴大適用範圍,短期協助業者喘口氣。

4. 公務員差旅費我百分百支持,但遇到民意就很難落實。幾年前還有提過要將部長級出差,從頭等艙降為商務再降到經濟艙…

 

林信任(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

1.統計調查的設計與問卷都有嚴格規範,也有跟台經院、主計總處等單位做過嚴謹審視。去年最新調查,每次旅遊支出含一日遊為2,433元,含過夜則為4,863元,團體旅遊每次支出則為4,107元,含過夜則為6,402元。

2.各行業有其主管單位,但觀光跨食宿遊購行,因此觀光局就以區域方式推動,像中彰、竹竹苗等觀光圈,也要求駐外觀光單位與各觀光圈密切互動,疫情間仍持續將訊息傳遞國外,疫後就能快速連結,做觀光就是不斷提醒,等需要就會想到你。明年編2億經費做觀光圈行銷,並擴及十三個風管處。

 

劉喜臨(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研究所教授

 1. 觀光沒甚麼對不對,只有喜不喜歡,要關照整個市場。就是消費者接不接受?能不能賺錢?活下去?才能談經營管理。產業還是要自己思考定位。

2. 觀光是溫度跟體驗,科技是輔助。打獵還是要打真的動物,但可運用科技輔助。

3. 獨特與差異化。鄉親最愛到立法院跟總統府,這是獨特性。

4. 期待觀光局能將相關資訊彙整,例如疫情及國境開放最新進度、或是統計數據等,讓資訊更豐富更完整地公開,讓業者容易取得,作為業者規劃未來方向或下一步的參考,當然,接下來可否做到就是業者自己的問題。

 

蔡其昌(立法院副院長)

對觀光局升格的補充說明~讓觀光局升格是個方式,但我認為觀光局變觀光部,兩者差不了太多。我不反對觀光局升格,也不強烈主張一定要升格。因對我來說,資源分配比升格重要。舉例,本屆奧運讓全台對運動關注高了起來。回想過去,政府何時重視過體育?體育課是數學,是一群孩子拿著球打,哪有甚麼體育?可是經過30年後不一樣了,運動產業興起,光看黑豹旗就有180隊高中生在比賽。連帶最近要修「運動產業發展條例」,因奧運成績太好,國人開始覺得政府如不支持體育就罪該萬死,財政部竟同意我們,捐100元可抵150元的費用,這就是整體氛圍的帶動。

政府很重視觀光,但因部會組織法是有限制的,如要修改還要與他人協調。我認為,政府重視觀光的指標如果用在觀光局升格,還不如先多撥預算給觀光局,因為這樣最快也最實際,更能及時幫助業者解決眼前困境。第二就是告訴各部會,做任何決策要有觀光思維。#

 

arrow
arrow

    觀光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2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