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五屆

灣觀光發展論壇【再創新局】 <<人氣TOP20文章>>

1071  

(記者吳明駿、孫于茜、楊雅琪編輯整理) 

<開幕式>

主持:蔡其昌(立法院副院長)   貴賓:黃玉霖(交通部次長)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表示,今年是台灣觀光發展論壇舉辦的第五年,從2015年舉辦第一屆論壇開始,大家就提出很多的動機論,認為是不是因為選舉到了?論壇是否作為造勢活動?又或認為是辦來消耗預算的。但蔡其昌認為,只要時間夠久,這些從「惡」出發的動機論就會消失,當論壇辦到第五年,走到今天人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逐年增加,相信許多我們想要傳達的想法和觀念,會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及迴響。台灣觀光產業的論壇相當多,大家都十分關心觀光產業的發展,也有很多建議想跟政府部門溝通交流,希望在這一天的論壇當中,能讓各位帶一點東西走,這也是我們創辦論壇並用心設計每一個環節的目的。

 

此外,蔡其昌也提到,舉辦論壇就是期盼能藉此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援與支持,但全世界的企業發展中,凡受政府支持越多的產業,越沒有國際競爭力,這並不表示我們不需要政府的關注,而是向政府尋求協助的同時,所有投入觀光產業的好朋友,也應該設法在產業競爭中,讓自己的產業脫穎而出,在國際競爭的洪流中,不被淹沒。

 

同樣的,我們也希望藉著論壇給行政部門,特別是觀光局,一些刺激及鞭策;換言之,民間的聲音必須被政府聽到。台灣觀光發展論壇的5年,橫跨了馬總統一直到蔡總統執政,回顧這5年的論壇軌跡,同時也是在回顧政府對於觀光政策的制定及對觀光投入的變化。蔡其昌表示,這5年來對觀光政策、觀光產業的重視,我們沒有一天鬆手過,或許很多朋友不知道,但觀光局一定知道,除了論壇以外,我的辦公室也常舉辦許多正式、非正式的觀光交流或顧問會議,目的就是希望將民間的聲音,透過「蔡其昌」這個平台,跟交通部觀光局更密切的接軌。

 

近年因兩岸關係的變化,我們一方面很努力地從南向國家找新的客源;二方面也不斷加強國旅的力道。當時的陸客就如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但我們不能靠天吃飯,雞蛋也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因此,站在政府的立場,除了讓陸客來台灣觀光外,也要增加其他國家的客源,才不會因單一客源讓觀光產業暴露在很大的風險當中。

 

蔡其昌表示,針對論壇一當中談到的國旅補助雖不反對,且有一定程度的支持,但應更有效率的執行,才能發揮更大的效用,而這些錢怎麼用?需要靠一些統計數據來分析,現在的觀光局也開始將一些觀光數據做歸納,這方面將在論壇一中分享討論。

 

從第一屆開始,觀光升格的話題不斷被提及,過去4年蔡其昌認為升格並非該階段最重要的事,過去4年我們不斷努力的方向,是讓政府對觀光產業重視度增加。4年來,政府對觀光的預算規模、資源的投入都有增加,雖法令及政策鬆綁上仍不滿意,但相較過去已鬆綁很多,也因政府的支持,我們做了很多的改變。蔡其昌認為,現在已是時機成熟時,今年觀光局升格為觀光署的議題正式被提出,是推動觀光署成立的元年,當然這當中涉及到許多法規面需要逐步推動,也須結合產官學的力量一起來支持。

 

交通部次長黃玉霖則提到,今年舉辦的第五屆台灣觀光發展論壇時間點剛剛好,最近台灣入境觀光正好面臨一些挑戰,各部院會皆總動員,也制定了許多的配套。這5年的論壇推動下來,蔡副院長對觀光的熟悉度可能已經超越歷屆觀光局長,有蔡副院長的推動加持,對觀光也有非常大的助益。目前因應入境觀光的挑戰,觀光局基本的政策如同副院長所說,不要將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而今年截至7月,東南亞客源也成長了33萬人次;日韓的客源也有大幅度的成長。此外,也推動國旅補助,作為短期因應。

 

黃玉霖表示,前陣子與產業界大老的一場會議當中,提到如何善用觀光基金,鼓勵、協助觀光業者進行國際行銷、提升觀光品質、創新及轉型的發展,並配合政府觀光旅遊年推動各項活動,近期也將提出具體的辦法。除了短期配套外,今年也將籌備第二屆全國觀光會議,而今日的台灣觀光發展論壇則是最佳的試金石,透過整天的論壇,交通部觀光局一定詳實記錄大家的問題及意見,作為政策方案擬定重要參考。

 

黃玉霖提到最近觀光局也著手擬訂2030年觀光白皮書,內容大至突破2千萬次入境觀光的策略目標;小至全國13個觀光風景區的明確定位,並與地方政府加強合作。此外,也將發展地方產業、推動跳島旅遊市場、整合台灣好玩卡、Taiwan Pass等。最後,除政府的規劃及推動外,也期待透過觀光產官學共同推動,讓論壇能夠成功,也讓台灣觀光大放異彩。#

 

<專題演講>

再創新局-從觀光局升格觀光署談起

主講:劉喜臨(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教授)

 

劉喜臨教授指出,觀光發展論壇可以持續舉辦5年,甚至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代表我們是真的關心這塊土地,也希望人民能透過旅遊更幸褔、更快樂。而「人民」也包含觀光產官學,對業者來講「賺錢」才會更幸福快樂;對人民來講,我們希望在這塊土地生活得更好,更希望未來2千萬觀光客源進來時,帶來的是錢財,而帶回去的是2千萬個微笑。

 

 

而觀光由局變署,可以從住民、觀光客、觀光產業和行政體系四個面向看,行政體系面向包括接待環境的改善,這是為了吸引觀光客;但我們不能忘了當地住民,我們經常將這塊土地的居民給忘了。劉喜臨認為,觀光不只是做觀光,更需將城市發展做完善的規劃,他進一步表示,不見得每個城鎮都發展觀光,而是必須將既有產業做好,觀光客自然就會進去。

 

然而,我們應該做什麼事,才能吸引國際觀光客?劉喜臨舉荷蘭為例,該地土地面積與台灣差不多,但當地觀光客多到他們已經不想再接收了,甚至有點在抑制觀光客,原因是觀光客太多造成垃圾量大增、居民反彈等問題,當地垃圾多到甚至在阿姆斯特丹發展出「垃圾遊程」—遊客搭乘遊船在運河上撈垃圾。這些由觀光客大量製造丟棄的垃圾,由觀光客付錢參加撈垃圾的行程將垃圾撈起來,表示觀光客已經注意到觀光的「永續」。而這樣的新創團隊,讓遊客付費撈垃圾,他們再將這些垃圾轉化成有用的東西,他們用這樣的方式賺錢,我們卻仍有部分的人在排斥新創。當未來觀光由局變署,我們必須有新的思維,與新的趨勢密切結合。此外,歐洲近期發起的「飛行羞愧」(flygskam,flight shame),也是因環保意識抬頭,對搭乘飛機造成的碳排放量反彈。由上述的例子可知,「永續」的概念已經落實到整體的環境,我們是否可以更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

 

當我們希望讓人民透過旅遊變得更幸福、更快樂,有三個方向必須思考,第一是政府的重視度,雖然政府對觀光是重視的,但並非靠嘴巴講講,東西要拿出來;第二是全民的參與度,若當地民眾不認同,觀光沒有辦法發展;第三則是產業的升級度,這三個面向環環相扣。

 

第一區塊從政府重視度來看,從組織架構上來談局變署的差異,不論是觀光局或是觀光署都是政府的三級單位,局是執行的單位,而最大差異之處在於署可以自己做法規研訂再去執行,這是局變署的重點,然而轉變為署我們也希望它在組織架構上能合理化;資源構面能整合化。

 

在組織架構合理化的部分,希望政府能提供足夠的預算及人力,劉喜臨以馬來西亞為例,我們提到「Truly Asia」就會聯想到馬來西亞,但馬來西亞是真正的亞洲嗎?這都是廣告打出來的,但打久了就是你的;就如同我們提到訂飯店,就會想到Trivago一樣,我們每天都被廣告洗腦,沒有廣告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因此,預算要拿出來,劉喜臨表示,馬來西亞光電子廣告就拿出40億的預算;交通部觀光局國際總預算卻不到40億。

 

再者,人力也很重要,觀光局駐外單位的主任其實很可憐,需先降2職等才外派,之後回台還不一定能留在原本的位置,如此一來,優秀的人並不會想要出去,且回來之後也沒有保障。而在資源構面的部分,國家公園、森林遊樂區、文化、運動等都不在觀光局的管轄範圍內,升格為署又有何用?從產業介面來看,觀光局能直接輔導的有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遊覽車、購物店不在觀光局的管轄範圍,這些都應該做整合;另外是法令的介面,50間以下的旅館不用無障礙設施,50間以上的需要做,這些也讓業者很傷腦筋。以上這些都需要做突破、做處理,但這些卻都不在觀光局的管轄,升格為署由什麼用?沒有用。

 

劉喜臨認為,觀光局變署並不是名稱的問題而已,資源構面的整合還是要回歸交通部,交通部跟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以下簡稱政觀推)這2個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單位,今天若觀光局升格為署,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人員的晉用更專業化、彈性化,但劉喜臨坦白說,部分公務人員很會考試卻不會做事,尤其在國際行銷的語言部分,過去劉喜臨擔任國際組組長時,發現語言能力佳、能到國際市場上打仗的,全都是約聘僱人員,這些人員在行銷策劃的能力也很優秀,然而這些人卻考不進公務員。觀光局不一定要以公務員作為主要基調。如香港為何稱「旅遊發展局」、韓國為「觀光公社」,他們是半官半民的組織,用這樣的組織做國際行銷宣傳、推廣和推動。因此,劉喜臨建議要以「小政府」的概念操作,如同我們不清楚日本觀光廳的規模,卻能看到日本觀光公社一個比一個厲害。

 

此外,交通部若希望觀光署的力量更大,需要的不是觀光立委,而是應在交通部裡增設「觀光次長」一職,當觀光政策制定後,無需再經由路政司或觀光科,可以直接送到觀光次長做政策的執行跟推動,如此,執行比較有效率。政觀推目前將各部會連結,要和文化部、體育署、教育部做協調,主要是由各部會次長參與,但誰叫得動次長?尤其行政院層級的誰叫得動?因此,劉喜臨積極建議,至少要由副院長級以上的人主持政觀推,否則叫不動各個部會。台灣的政觀推從過去運行至今,力量最強的時期是在游錫坤當院長的時期,由他自己當召集人去執行;但並非說現在由政委召集不好,只是政委的力量必須夠強大,才能有力的去召集。

 

然而,觀光署主要是在做協調跟推動,真正能將觀光資源及地方特色做出來的是縣市政府、產業公協會和法人組織,這才是台灣觀光的力量所在。如同很多人在討論的DMC(目的地管理公司)或DMO(目的地管理組織),它跟觀光署是互為搭配,甚至可以做法規制定與政策執行。

 

從產業合作的視角來看,觀光就是一個溝通的平台,除了觀光業、旅宿業外,也包含了交通運輸業、農林漁牧業等產業,彼此之間都需要相互溝通;而從垂直整合的視角來看,縣市政府、各地區公協會必須做到區域化整合,而民間與官方之間那道牆,及傳統觀光官員與迄今尚未直接參與觀光旅遊業的各種行為者(公民、企業、政府)之間的牆,都需要被打破。

 

第二區塊產業升級度,從政策觀點來看觀光由局升格為署,我們必須將法規鬆綁、產業升級,以陸客來台為例,當初為了品質,規定陸客團每人每天接待水準要在60美金以上,但這並不符合旅行業操作,為何不能有自費行程?而現在陸客人數已減少,卻仍要求繳300萬、500萬保證金,不如退回讓旅行業者較好過活。這些過去制定的制度和法規,從陸客開放至今已過了10年,這些制度對產業界是否還有約束力?若沒有就應退掉。另外是日租套房,這雖是旅宿業的痛,但不可否認這是擋都擋不住的趨勢,劉喜臨認為,應將中央法規縮小,讓縣市政府可以有彈性的做調整,有些縣市政府舉雙手贊成要將日租套房納管,但卻被中央嚴格的法規規範住。

 

劉喜臨接著提到,旅行業常提到「商品」問題,我們應從供給端和需求端找交集,產出好商品,而旅遊商品如何透過產業升級與平台連結,讓這些商品能突破?我們可從觀光客視角來看。現在旅遊市場最有力的詞彙是在地化,目前全球皆掀起在地浪潮,我們常說越在地越國際,因為旅遊需求就是生活化及方便性,但旅客要的體驗卻是差異化和獨特性,而我們要找到差異化和獨特性,「文化」、「在地化」就是介面。劉喜臨認為,觀光署應成立平台,讓在地化與旅行業者做結合。許多業者常抱怨找不到產品,但台灣的產品到處都是,講白一點,應該是找不到哪裡可賺錢。

 

若從文化資源和產品角度看,色彩、建築、服飾、音樂、節慶、飲食等內容,與觀光在談的食宿行遊購娛之間其實是可搭的,若我們將文化與觀光融合,這些東西都會串在一起,這些都是政府需要協助業者盤點的部分。舉客家文化為例,講到客家文化顏色—花布、建築—圓樓、音樂—客家歌曲、服飾—藍衫、節慶—桐花季、美食—擂茶,這些都是觀光元素,組合後都能找到產品。當我們將資源解構後,就會發現在地化並不困難。

 

其實,我們應該靜心思考台灣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很多好的產品就是別人沒有做過而我們去做,比方在沙灘上設桌席,伴著海風和晚霞用餐,這樣的場域當然十分吸引人,但從法規面來看卻有很多違法的地方,比如衛生、環境、營利事業登記等問題,但若這樣的產品並非不可為、也無危險性,且能吸引觀光客,法規不應該設法去排除嗎?

 

因此,觀光局變署用講的很簡單,但裡面隱藏著非常多的細節需要處理。許多產品都需要透過法規的鬆綁與解套,來使我們的產業升級及提升。若今天觀光局變署,署能為業者做什麼?劉喜臨認為,應多跟業者站在一起,多聽業者的意見。

 

第三區塊全民參與度,假設觀光客到某處去旅遊,看到當地人臉色難看,我們也不會想要去旅遊,從行銷觀點來看,應獲取認同、齊步向前。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部落小旅行,但原住民部落是否同意?若他們並不同意,就不要貿然將觀光客帶進去。又如雲林縣,當地最好的資源是農業,既然如此就不必刻意發展觀光,當你將農業做得好,觀光客就會進去,劉喜臨認為,應將本業做好,不要滿腦子都在想觀光,而這就是在地化。

 

此外,區域化整合也非常重要,比方台中和雲林之間的關係,台中可以提供基本的食宿遊購行;而雲林則可從供給產品的角度出發,兩者之間可以區域化的方式協力。因此,我們應思考每個區域的發展應怎麼去做,而內在城鎮的發展也不排除地區外的外部協力,也需注重永續的觀光,但永續並不等於開發,可以既有的當地資源來操作,重點是必須考慮在地居民的感受,因為在地化、地方認同都是觀光發展的重要概念。

 

劉喜臨特別分享到日本旅遊的經驗,在日本旅遊常吃到在地的早餐,且一顆溫泉蛋他們就能從養雞開始訴說故事;到宮崎青島旅遊時,更嚐到了在地的鄉土料理—冷汁,將冷汁淋到熱騰騰的白飯上食用,一整天都能神清氣爽;當然,也可以在當地吃到西式的餐點,但仍有在地的特色融合其中,比方當地柑橘類特產—日向夏,飯店將其做成鬆餅,讓旅客有不同的味蕾體驗,由在地化的方向操作,其實就很容易找到差異性。

 

2030觀光局將會有新的觀光政策白皮書,也是引導未來觀光發展的新方向,劉喜臨期盼觀光署要走出去,走出去並非只有做行銷宣傳,而是將連結做好。例如台中的踩舞祭,靈感來自高知縣的YOSAKOI索朗祭,台中每年派隊到日本交流建立關係,不論台灣或日本,每個參與團隊都是觀光大使,因為效果非常好,如今卻因預算,據說今年不去了,非常可惜。

 

劉喜臨認為國際的連結很重要,又如郵輪亞洲郵輪聯盟(ACC),亞洲郵輪從2013年至今上漲了81%,這樣的聯盟未來在亞洲周邊一定是一個正向的區塊,而台灣一定具有重要的位置,未來如何讓這個聯盟繼續持續下去,讓台灣成為「The Heart Of Asia」。亞洲每個目的地都殺得天昏地暗,但大家都發現郵輪必須要合作。從郵輪談創新,大家都知道「Fly Cruise」(飛航郵輪),也就是國際觀光客搭機來台坐郵輪;但新加坡現在正在發展「Cruise Fly」,也就是搭完郵輪後,行李可以直接Check In送到機場,重點是,一般遊輪進港時間都在早上,而郵輪行程吸引的多數是歐美客,但非歐美的飛機大多是晚上9點多到11點,從遊輪早上9點靠港到晚上9點搭機,中間正好停留12小時,若要拖行李則非常不方便,「Cruise Fly」便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將行李直接拖到機場Check In,中間旅客可方便地在新加坡市區購物。而這些都是透過大量的數據和調查,才能去看到遊客的經驗,並作出適當的處理。劉喜臨表示,期盼未來觀光署能夠在資料搜集跟相關的分析方面,讓業者有更多的資訊,可以找到我們的商機。

 

現在是一個創新思維的時代,觀光客旅遊要的是什麼?劉喜臨提出四項,包括真實的(生活化)、有意義的(論述性)、個人的(客製化)、獨家的(獨特性)。若我們能創造這樣的氛圍和內容,就能讓消費者有感覺。

 

現在觀光一直提到體驗經濟、共享經濟、跨螢經濟,甚至發展出萌經濟、文化經濟、單身經濟、內容經濟等,這每一項都會變成一項產品,其中「內容經濟」則是政府需要重視的區塊,劉喜臨舉逢甲商圈的「心痛扭蛋」為例,轉一次100元的扭蛋,機台上告示「拜託不要轉,真的會很心痛,如果你轉,後果自行負責。」的字條,卻仍吸引不少人。現在消費者要的已經不同,你如何闡述故事,如何引出消費者心中感受,這才是重點。「在地才是王道」,因此,我們應將在地化的價值做得更好,使地域活化振興,此外,這是品牌價值的時代,我們要找出台灣的品牌與價值,也要相信我們有這樣的能耐,比方台灣的珍珠奶茶在日本非常紅,我們應該善用台灣這個品牌,好好發展台灣的觀光。

 

最後劉喜臨表示,台灣擁有好山好水,是每個人都心之嚮往的地方,台灣的山岳之美驚艷國際,希望各位業者好好思考,您做的是什麼生意?您服務的客戶是誰?您憑什麼能繼續生存下去?也期待未來的觀光署能好好發揮台灣既有美景,不要總是在一些很美的地方加上不必要的東西。#

 

<主題論壇一>

新政策-國旅補助數據解讀

主持:林坤源(交通部觀光局主秘)

與談: 李世珍(商發院創新所副所長)/王斐青(景文科大旅館管理系主任)

 

交通部觀光局主任秘書林坤源以數據分析目前國旅概況,提到台灣107年因受天災、經濟波動及廉航影響,導致國內旅遊人數下降,出國次數漸增。107年國旅總旅次為1.7億旅次,較106年負成長7%;而107年國旅總費用為新台幣3,769億元,較106年負成長6%。有許多人因為出國旅遊的次數增加,相對就減少留在台灣旅遊的次數。從旅遊年齡層來分析,青年是國旅大宗,20-40歲青年國旅旅次佔全體34%,但較106年的35.2%仍少了1.2個百分點;相對的,銀髮族群佔比卻有逐年上升的趨勢,65歲以上銀髮族旅次占比由103年的9.5%遞增至107年的13.3%。因了解到市場衝擊,因此觀光局去年開始了第一波國旅補助,協助國內業者做短期的紓困。林坤源提到,不論政治、天災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影響觀光業,這幾年來日韓、泰國,以及最近的香港多少都面臨相似的狀況,大家一定要團結共同面對,相信沒有衝不破的難關。後續兩位與談人也將針對國旅提供大數據分析,透過大數據,我們能更了解未來需要調整及改進之處。

 

景文科技大學管理系系主任王斐青提到,不論是暖冬、擴大暖冬、春遊,一直到最近的擴大國旅方案,都是架構在國民旅遊的補貼政策下。補貼政策的優點是非常快速,只要確認政策,各單位就可開始找預算給單位執行,這樣的案例在各國都可見,以美國為例,因中美貿易戰影響,美國許多產業因此受到重大打擊,尤其是農業,除了補貼方案外,甚至會直接要求降息,讓他們貸款的負擔可以降低,簡單來說,就是將錢撒在經濟體裡,讓它發揮應有的效用。另外一項優點是恩惠性的給付,政府可以決定它要如何制定政策,而人民則是片面受惠,只要符合資格就能得到補助。而這樣的恩惠人民是否能直接感受到經費的挹注?這就端看個人的感受。

 

有優點一定有缺點,首先就是這樣的方案治標不治本,但王斐青認為,也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證明它一定沒用;此外,可能也有人認為為何只有部分產業受惠其他產業沒有?其他產業也因景氣不好而有打擊,為何只獨厚觀光產業?這樣的聲音漸漸會出現。最後則是效益如何評估?評估效益的依據在哪?這也是大家會想關注的焦點。

 

王斐青針對四大國旅補助方案做進一步的分析,最初的暖冬專案,是因花蓮地震而有的補助,最初是針對宜蘭、台東、高雄、花蓮、屏東5縣市補助,執行期為1個月,投入8.4億經費,成效達48億,創造約5.7倍效益。接著擴大暖冬補助,執行期間共3個月,適用範圍包括22縣市,投入13億經費,創造73億效益,約5.6倍的乘數。從以上的數據來看,擴大暖冬的時間較長,參加的縣市較多,但相較於暖冬補助的成效,並沒有一定比例的呈現。另外,從暖冬補助申請的旅宿業的家數來看,比起一般旅館及觀光旅館,除了高雄市以外,都以民宿的家數最多,參與的民宿業占總體的83%,一般旅館16%,觀光旅館僅有1%。再從申請補助的年齡層來看,以61歲以上的高齡者居多,原因可能因年金改革等因素,原先旅遊意願低落,但因補助刺激他們旅遊動機。而中間年齡層則較穩定。一直到第二次擴大暖冬補助,參與業者仍以民宿為最大宗,占比達65%,一般旅館占33%,觀光旅館則僅有2%。而申請補助金的民眾年齡層同樣以61歲以上的旅遊者仍占多數,但各年齡層略趨平均。

 

王斐青認為,不論任何的政策及補貼都不會有太大的對錯問題,但既然錢砸下去了,是否應該讓其有更深遠的意義及價值?不論未來再提出什麼樣的方案,都必須要制定配套措施,針對申請的業者也應做深入分析,例如旅宿業者的特徵、員工數、服務品質,這可以讓未來在制定政策時能更有方向,避免每次錢都砸錯地方。此外,我們也應知道消費者的特徵,例如消費者從何而來?用什麼方式來?這次旅遊的天數、人數及消費金額,這些數字都可用來分析旅客的消費及旅遊習慣。當然,分析的方式有很多,例如以TTSNIB可分析時間差、內容、區域、網絡、圖像和消費行為,這些都可以用系統去擷取數據並分析,並作為日後我們的參考數據。

 

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副所長李世珍,首先從國內觀光業現況分析,提到台灣內需市場受到大環境及結構問題的影響,大環境如一例一休導致成本上升,以及軍公教年金改革導致荷包縮水;而結構問題則是平假日的人潮差異。

 

李世珍提到過去曾與雲林縣合作,北港朝天宮因大拜拜時常人車擁擠,也找不到停車位,因此,建議交通部增設一條快速道路以舒緩車潮。但當他們向政府提案時,卻沒有數據依據,當雲林縣政府拿不出數據,交通部也就不會核准,由此案例可見數據顯然有其重要性。從數據來看國旅補助,以前進「宜花東高屏」與「擴大國旅暖冬補助」的人數及補助金額來看,前者平均都比後者高。2019年「擴大國旅暖冬遊」的補助金額約10億,相較於2018年「前進宜花東高屏」的補助金額約7.6億,整體上雖增加31.7%,但2019年因擴大至其他縣市,在縣市變多情況下,以花蓮的補助金額減少約54.7%為最高,其次為臺東的39.4%,最後是高雄市的27.3%。

 

李世珍表示,業者會感受到暖冬後變寒冬,首先是因核銷作業卡關,但這部分可以有慢慢進步跟精進的空間;此外,業者因款項先行墊付,形成資金周轉壓力,加上下一期補助接著又來,業者不知道到底要跟還是不跟?最後則是業者的預期心理若覺得第一期與第二期的差異不大,投入的準備度、資金都沒有增加,那暖冬之後就真的會變寒冬。進一步討論數據分析的方法,比方業者分析自己需不需要參加補助專案、需要準備多少錢等等,因此,第1階段要做到需求的確認,先列出自己的需求,再透過第2階段來討論需要使用的技巧與工具。

 

李世珍提供5種能幫助旅館業的大數據方法,包含趨勢追蹤、提供客房外的附加服務、提升顧客體驗、精準行銷、收益管理與房價策略。收益管理與房價策略的部分,若有些業者為了吸引顧客,推出零房價方案,但補助過後呢?顧客還會再上門嗎?而精準行銷則可以分析哪些人會因為補助而來?哪些客人可以經營成為老主顧?分析客群之後推出適合的行銷策略;提升顧客經驗則可以提供不同的服務體驗;提供客房外的附加服務則包括酒吧、游泳池、健身房等服務;最後的趨勢追蹤,則是目前服務業一直要做的數位轉型,透過各式各樣的數位科技導入方法,看現在的商業模式需不需要改進?產品需不需要調整?

 

除了內部營運資料的分析外,第三方資料如花博、燈會等事件,社群媒體的觸及等行銷,這些數據都應成為觀光產業的分析資料庫,有許多內外部的數據都能作為分析的依據。而目前觀光補助政策分析的困難度,以秋冬補助為例,民眾申請時需填寫的資料僅有姓名、手機、居住城市,及身分證辨識出的性別及出生年月日。但我們更想知道的資料是誰來申請補助?一次來多少人?居住時間多長?他們使用什麼交通工具前來?是否使用飯店內的其他服務?國旅補助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必須擔心如何提防假旅遊真補助的問題?或如何透過政策真正誘發國民旅遊效益?若從業者的角度,則是思考該不該跟隨補助?客人是否會因為補助而來?配合政府申請補助後,會增加那些營運成本?補助對我的那些房型銷售特別有幫助?還有哪些可提供的加值服務?李世珍表示,業者可透過資料整理來分析,例如入住時的天氣等外部資料,或交通方式、同行人數、旅遊型態等顧客端資料做收集整理,掌握資料特性後,解構問題的面向,再選擇方法、解讀管理意涵,並制定決策。

 

李世珍提到,今天我們因陸客不來或國旅不振而提出政策補貼的對策,短期的止血沒有問題,但業者應反思並分析問題,避免對補貼政策上癮。此外,也不能因補貼政策而有降價行動,導致惡性競爭的結果。最後也建議業者,除了觀光局提供的資料外,應掌握大數據,才能確實掌握真正的脈動,做到數位轉型的工作。#

 

<主題論壇二>

新生機-地方創生觀光解方

主持: 劉喜臨(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教授)

與談:李文瑞(瘋馬旅行社總經理) /陳俊安(前台南市觀旅局局長) /李文明(修平科大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副教授)

 

主持人:劉喜臨(前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

這個主題是新生機,其實地方創生沒有那麼難,跟當初做社區總體營造有點像,但更重要的概念就是當地民眾本身的認同,在地有甚麼樣的東西是透過你自己或是這環境,由大家共同共創的。今天會有三位與談跟大家分享,首先是在部落花了很多時間經營的瘋馬旅行社李文瑞總經理,自己花錢花時間辦部落音樂會的精神令人感動,透過音樂會讓部落的人聚在一起,大家一起創作,就是地方創生的互利共生。第二位是長期在台灣鄉間及聚落推動的李文明教授,他協助地方包裝產品,建構並加入新創思維。第三位則是前台南觀旅局局長陳俊安,透過地方推動經驗分享。

 

與談人:李文瑞(瘋馬旅行社總經理)

做地方創生之前要先做自己,把自己生活文化優先呈現出來,連結在地人文環境,才能創造生活經濟。原住民很喜歡講永續經營,永續是按照時令季節去採集,這時該買甚麼,吃甚麼,都按照正常時令,所以,無菜單料理大部分來自原住民部落。

 

觀光擺第二,原來的生活產業應擺第一。風景能帶來投資,也能造成觀光公害。法規落後於在地生活以及過度開放,都將造成市場公平機制與發展失衡。有人說,法規應開放讓部落開旅行社,請不要害我們部落好不好!你以為旅行社很好搞?我們只要你把客人帶到部落就好,就算翻車也是旅行社的問題,為何要讓部落承受這些?部落只要把環境做好,自然就有人進來,我堅決反對開放地方小旅行,千萬不要讓部落受這種痛苦的煎熬,因為客人不是這麼好找的。

 

目前部落的問題就是層層保護,包括政府公務機關(勞動部、林務局、文化部…)、學界、生態環保組織、公關、顧問公司,甚至社區發展協會等,原住民躺著就有生意了,因此一直沒有時間跟市場對話。被補助的部落因被政府標案的框架綁住,沒有時間跟市場對話,去直接面對消費者。或是資源注入後,不斷的現代建設更侷限生態,就像馬太鞍,20年前有很棒的生態,被補助後一直蓋到剩下一小區,每天五部遊覽車,後來還須申請原住民的智慧財產保護法,這種現象是不是很奇怪。

 

請保留第二線的在地生活圈。第二線是在地生活圈,觀光與地方創生價值。例如:花東縱谷為第一線 台九線..商店.購物店,飯店、便利商店…等。第二線是 樂德公路.193縣道,只有雜貨店、住家、學校、教堂、福德宮、耕地…。在地方創生議題中,觀光不是目地,是一種手段及方法。透過觀光去修補政策或我們的生活那邊出了問題。國家將地方創生變成政策,要部落人們能就業,接著生小孩,但可能沒那麼容易,因為必須有很多配套。觀光也能成為國防力量,因為觀光做好,就能跟世界做朋友。每個人都是觀光的元素,觀光是很多物種串聯,是上中下游產業串連,無法單獨存在的。日本民宿規定,一年只能營業189天,民宿的價值是享受在地生活,但台灣民宿天天接客,卻早已失去在地生活的價值。所以,客人住民宿會抱怨。住飯店時享受的是被服務的感覺,住民宿是要享受在地生活。定位一定要清楚。

 

觀光局在東部辦大地藝術季已有5、6年時間,都是藝術家在互相取暖,從來不跟旅遊業、企業對話。藝術是落實實體、實體融入生活底蘊,透過美學讓人類享受這樣的生活。可是你看有因為大地藝術季變成觀光景點的嗎?沒有!因為藝術家是從來不跟產業對話的。可是有多少人跑到日本看大地藝術季,這就是未來觀光局必須做的事。

 

我自己深入部落多年,外來投資不是壞事,但是否真正落實部落才是真正問題。像美麗灣將建設蓋好,部落卻沒有享受到任何資源,而且建築跟當地地貌更有很大衝突。產品+體驗+場景,才能創造真正價值。我自己的兩天一夜部落旅行團實際消費,團費有62%留在部落,像工作室、下午茶、餐廳、晚上的生活劇場等,這樣才能真正讓部落享受到觀光的資源收益。

 

地方創生的六大核心價值,造人、造景、造產業、生活、社會與家庭倫理、教育。其中很成功案例,司馬庫斯,有觀光部、教育部等,以及完整社會福利,全部來自觀光收入;不老部落等。其實,原住民老早就有地方創生,有教室、人文訓練、永續生態概念,環境做好了,每天只要釣魚,就可過好美麗的一天。(部落生活實例照片影片介紹)

 

與談人:李文明(修平科大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副教授)

從賴清德院長正式提出創生元年開始,所有學校幾乎都投入地方創生。教育部卻臨時喊停,因為要做的工作太多。不過,各大學都有社會責任,須深入社區利用大學專業知識,協助社區解決問題。地方創生就是透過人、地、產,利用創新、創意、創業方法,創造出作品、產品或商品,透過設計力、生產力、行銷力能回復地方活力。而人口回流與地方產業活力,為地方創生兩個關鍵指標。重點就是,希望人口回流、地方產業興起。

 

國發會主導,地方創生總經費超過一千億,今年各部會留下一百億作地方創生推動。全國368個鄉鎮、134個偏鄉,但仍以偏鄉為主要推動目標。

 

「紐約製,Made in NYC」案例

地方創生案例,在美國有「紐約製,Made in NYC」才是潮!這是由紐約社區發展出來的,鼓勵消費者跟公司支持當地製造商生產的商品,目的主要是要凝聚紐約市民的心,簡單說,地方創生是要跟生活結合一起。此計畫剛開始的四、五年間乏人問津。直到2005年舊金山環保團體發起的「在地食材Locavore」運動引起全球關注。紐約市議會撥款75億美金的經費,才讓「紐約製造」開始站穩腳步。其中,在地製造的經濟概念裡,品牌化並不是有效的策略,行銷手法才是關鍵。一旦城市消費市場與在地製造的活動之間產生緊密結合,主張就成功了。

 

「地方創業」聖地~日本西粟倉村

在日本地方創生案例中,「西粟倉村」是個僅有1500人、95%土地被森林覆蓋的小山村,近年來卻成了地方創業的聖地,從2004至2015年為止,有13家公司創業,年營收超過八億,創造117個雇用機會、吸引100人以上移居、佔了總人口的7%,堪稱過疏村落的異數。利用原本棄之不用的間伐材、成功將林業六次產業化。把村內溫泉改成柴薪鍋爐,能源地產地銷。有的當獵師上山打獵。有的創立協助障礙者的NPO,補足鄉下缺少的社會福利支援。有的在村子裡賣日本酒、賣油、賣帽子!

 

「美作市」梯田復耕案例

在上山地區,年輕的協力隊員,陪著160人的過疏聚落,共孵8300枚梯田復耕大夢。TOYOTA共襄盛舉,企業進來是協助而非主導。在上山地區外,也有不少年輕人加入協力隊後,落腳開了民宿或者找出創業之道。在台灣的地方創生,同樣有天空的院子,以及大專生下鄉駐點等各案例。業者如果有興趣發展,也可與大專院校合作,透過大學社會責任(USR)實踐計畫或地方創生計畫。我們常強調硬體,事實上觀光業缺的是軟體的呈現。

 

與談人:陳俊安(前台南市觀旅局局長)

2019年為地方創生元年,希望帶動人口成長、返鄉,盤點資源,並催化當地產業持續發展,與觀光文化結合,也能導進新科技,讓地方能有新的生命力。在國家地方創生中,完全沒有以觀光為主體,來思考觀光如何為地方活化做出具體的貢獻,目前是很零散的。

 

2003年有兩個年輕導演跑到台南不知名農村,拍攝老人家種田以及日常生活。地方創生的價值就是日常生活展現的生命力、活力跟文化的高度。三年的拍攝過程中遇到多次颱風,但老人家每年開始種田都會拜土地公,不用農藥而是用鴨子巡視稻間,沒有人教的情況下,發展出自己的有機農法。每遇颱風毀掉收成時,老人覺得這是老天給的考驗,因為無奈,有了「無米也快樂」的生活態度,也發展出與土地相容的哲學。這部「無米樂」紀錄片超過兩百萬人次觀賞,片中的崑濱伯,剛好當年也獲得全國稻米品質競賽的冠軍,當時他將獎金一百萬捐出,成立社區發展協會。2005年至今14個年頭,菁寮社區總是有來自四面八方的觀光客,同時,也開始有屬於當地社區的稻米品牌,更帶動台灣米各種品牌的建立。該社區至今每年仍有許多老師帶學生去參訪,社區也每年都做稻米藝術。這是一個農村地方創生很成功的案例,公部門只有初期的介入與幫忙,但關鍵就是社區的人及組織。

 

日本瀨戶內海藝術季案例 (請參照105期『地方創生與台灣觀光』創造人流金流 觀光將成地方創生最強戰將_陳俊安/前台南市觀光旅遊局局長) 網址請點https://twtf2010.pixnet.net/blog/post/119742636

 

台灣其實有許多可做到的元素,只是欠缺串聯包裝。地方創生首要做是「體驗觀光」,也是目前全世界觀光旅遊最關鍵的價值,第二是「特色產品加值」,台灣到處都有獨特產品,但可從青森蘋果案例來看,這就是做到極致的精神。第三是「發展觀光工廠」,觀光工廠非觀光管轄,但遊客量很可觀,如能有效與觀光整合,因多位於偏鄉,將有效帶動地方發展。第四是「有效的交通整合」,澎湖有幾十座小島,都有船隻往來,但是否有讓各島間的連結更自在,答案是,沒有!是否我們能像日本瀨戶內海案例,用有創意的做法,以交通為基底串連各島,做成全球能見度的特色。

 

第五是建立旅行通路平台。地方創生最大關鍵,旅行業如何以友善方式進社區?如果旅行業沒太多創意遊程,多走團客路線,因此,未來不管是修法成立丙種旅行社,或不修法但以中央與地方觀光單位,以縣市為單位提供平台,將有興趣從事地方社區旅遊的旅行社聚集連結,納入地方體驗行程,就能最快達到效果。如果這不做,觀光談地方創生就是假的。

 

另外,觀光要將鐵路整合,或鐵路要有觀光思維,台灣談了1、20年做不到,因此,不管是交通船或鐵路套票,這些都是中央與地方政府需整合的部分,或是你是外國遊客,有無辦法搭乘鐵路接著轉搭公車,到達全台的任何一個鄉鎮,讓他們能夠自助旅行,包括要推動的山岳旅遊,這些都要靠基礎的交通整合,也是目前台灣推動觀光的致命傷,如果交通能讓外國遊客自由抵達台灣各處,地方創生就能蓬勃發展。#

 

<主題論壇三>

新思維-北中南東狼群戰術

主持:張積光(恆春半島觀光聯盟創會理事長)

與談: 吳政和(靜宜大學觀光系教授)/鄭明岡(太魯閣山月村村長) /鄭生昌(中華民國旅館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

 

 

主持人:張積光(恆春半島觀光聯盟創會理事長)

屏東恆春半島觀光產業聯盟,2003年游錫堃當行政院長大力支持觀光,請葉菊蘭發起全台五條聯盟,很可惜最後只剩恆春半島聯盟存活。成員包含公部門、飯店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旅行業、溫泉業、育樂業、其他相關行業等。因成立時是交通部觀光局在後面作為推手,平常也會注入很多資源協助推動。同時,因屏東縣政府人力架構問題,許多活動必須委託聯盟協助,像是國內外旅展參展活動、觀光從業人員語文專業訓練、整合業者共同行銷等,其中,成立第二年更推動「墾丁觀光護照」,光護照收入就60萬基金。當初到國外行銷,許多人沒聽過墾丁,但透過聯盟,尤其大陸方面,對墾丁的知名度提升相當有幫助,也帶進許多客人。目前聯盟也積極協助業者,整合資訊平台,加強業者市場上的競爭力。協助官方辦理音樂祭、國際推廣等。未來,我們希望由南台灣整合開始,北中南東都成立大聯盟,由產官學合作,透過聯盟到國外推廣,提升台灣觀光在國際的能見度。針對政府的秋冬補助議題,提出身為業者觀點,我認為這不叫補助而是救急,就如農業受到天災損失,政府會有所補助,而觀光業此番受到人禍影響,透過此政策是救急不救窮,因為受災,短期協助復甦重建,而非永久補助。

 

與談人:吳政和(靜宜大學觀光系教授)

台灣觀光透過數據看每年都成長,但其中結構仍有許多可努力的地方。國人從事國內、外旅遊,以觀光為主要目的(分別是80.5%、74.1%),其次則為探親訪友(18.2%)、商務(14.6%)。2018、2019年來台旅客人次也從6,172,954人次,上升到6,966,024人次,成長12.85%。客源仍以亞洲國家(89.5%)為主,包含大陸32.1%、東南亞23.1%、日本18%、港澳15.9%、韓國10%。吸引來台觀光的主要因素,美食特色小吃(69/100人次)、風光景色(65/100人次)、購物(26/100人次)、台灣民情風俗(16/100人次)、距離居住地近(14/100人次)、水果(14/100人次)、人民友善(14/100人次)。許多的數據都顯示,台灣很棒、我們很好,然後呢?大家都知道,競爭優勢+趨勢+吸引力=創造價值,但這些其他國家也能做到,對國際客來說,台灣似乎欠缺整體特色及台灣意象,對國內民眾來說,國內旅遊遠不如出國玩的有趣。呼應今天的主題,可透過聯盟、營造獨特生態圈,強強聯合,好上加好。商場上,有一群神秘的狼老闆,積極用電商平台咬下全球商機。他們不單打獨鬥,而是組成超級商盟,彼此「扒皮」,數據健檢,互相介紹客戶給對方。如同刀越磨越光亮,他們越分享越成長。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正是頭狼突圍而出的新戰法。

 

與談人:鄭生昌(中華民國旅館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

旅宿業現況,越開越多,營收越來越少,更因資訊平台興起,導致利潤越來越少。旅客需求越來越高,業者提出再多也無法滿足旅客,就算零元搶客,都不會有人到飯店,已然成為一種現象。觀光業面臨人力成本提高,價格卻無法上調只會下降,飯店同質性過高,導致客源互搶,只能削價競爭。這是唯一的一條路嗎?我不知道!只是,這是目前市場上的實際現況。

 

今年年初,業者從實際經營感覺,好像春天要來了,1-3月業績往上走,正全面迎接準備下半年的同時,7月31日又迎來旅宿業的黑天鵝,當時,我聽到旅宿業兩種聲音,一是,慘了!我必須削價趕快搶客。一種是,旅行業開始講,黑天鵝來了,我一定要多砍你兩百元房價。這是目前產業的現狀。幸好,交通部觀光局很快提出對應措施,擴大秋冬國旅方案,安定旅宿業民心。但我們發現,旅行業開始左手拿補助,右手砍旅館業房價。提出並非製造對立,而是希望政府未來制定政策,能將業者可能發生的問題考慮進去。我曾問過旅行業者,他回答只有自由市場競爭,沒有公平秩序問題,完全嶄露狼性性格,這是我在論壇提出的一大問號,難道市場上,產業沒有自律跟商業道德嗎?。

 

透過狼群策略組合成的聯盟,因為資源可集中,效果可加強。為何我們台中的樂活聯盟能如此有成效,最重要是我們將彼此當成夥伴關係,我們可將平均房價、住宿率跟樂活聯盟的成員共同分享。一個聯盟是否可成功,核心價值在於大家是否成為真正的夥伴關係。相對於民間的聯盟,政府也應形成聯盟。首先提出,政府中,各中央部會是否可整合,這是一群有權力的狼,其次是,官與民間也需形成狼群關係,第三則是業者與業者間是否形成狼群關係。如此,未來到國外打戰,才能形成完整的團隊出去。當然,狼群成立必須透過跨區域整合,但目前最大問題是不同黨派就有不同策略,因此,更要拋棄黨派跨縣市整合,才能成功。

 

在政府架構下,目前台灣的觀光資源,都散落各部會,例如文化部、農委會,甚至外貿協會等等。外貿協會在國外推廣,不管是俄羅斯、中亞等,都比觀光局跑在更前端,如果外貿協會在推廣工商的同時,也能將台灣觀光資源帶入,台灣觀光的推廣將更具成效。因此,台灣必須以觀光立國的概念,置入所有中央部會。舉例,每次到國外旅展,永遠只有七天,觀光做完就沒有了,如果,農委會可接續辦展長達一個月,就會有台灣農特產月,接著經濟部的手工具或是各項展覽,再導入台灣觀光等相關產品,就可形成完整的台灣品牌印象,在各個推廣的國家,就可從原有的台灣周變成台灣月、甚至台灣季,不斷地曝光在我們要加強行銷的市場中。最後,我們希望民間與政府,不應是從屬關係,而是夥伴關係,帶著業者一起衝市場,形成另外一種狼群與聯盟關係。

 

跨縣市整合串聯各區域

A.以區域聯盟或整個區域,作為國際旅遊目的地的概念。我們發現國外推廣很成功的案例,都是跨區域整合的模式,像是日本中部的昇龍道、北海道,一個城市或區域整合要成為國際觀光客旅遊地,以台灣中部為例,就必須整合觀光資源,提出一個可讓遊客停留三到五天的完整遊程,才能增加觀光收益或延長觀光效果,創造重遊率。

 

B.區域內產業結合。日本昇龍道在整個規劃的過程,除觀光資源面向,還以「門戶」作為主要規劃,像是中部有空港、北部有桃園國際機場、松山機場,依區域進出為基準做整合後,再放入特色產品,像觀光工廠、農特產,地方的軟性文化放入,自然可形成3-5天遊程。

 

C.北中南東的區域整合。台灣區域最好劃分為北中南東,第一次來台旅客一定會到首都台北,接著就須創造分流,將客人引到其他區域,因此,建議中央行銷台灣時,不要佔用太多資源行銷台北。就像我們中部由政府帶業者到韓國行銷,韓國客人來台了,但仍是到台北,形成一現象,前年88萬韓客來台,僅3.5萬人來台中,去年一百萬韓國客人來台,卻不到十萬人來台中。我不認為台北不該再給資源,而是應該行銷台灣時,觀光客的印象就是台北,都會先到台北玩後才往外擴散,因此,主打台灣觀光印象,國際客第一次來台一定到台北,因此,中部如何成為第二次來台的目的地,南部東部則是西岸旅遊的延伸,第三次來台客人就會到花東,也就是各區域要有明確的客戶層及觀光目的的使命。

 

中部現已著手整合觀光產業鏈,希望透過旅宿業、伴手禮、觀光工廠、甚至農會等整合,大家共同行銷。中部樂活聯盟我是成員之一,能成功是因大家能拋開門戶之見更同結合,但因都是旅宿業,這是不夠的,必須結合更多觀光相關資源及產業,共同結盟成狼群戰術,達到三到五天遊程,才能滿足觀光客需求,共同到國外行銷。包含遊客從何處來,以及食宿行遊購娛都需要做相關配套,再去凸顯區域聯盟內縣市的獨特資源和產品,他們是以區域內的產業結合,成為聯盟的概念去做推動,政府會退居在第二線,或是僅在第一線做協商立約的角色,但實際推動仍由產業的力量。

 

與談人:鄭明岡(太魯閣山月村總經理)

當初代表花蓮美侖飯店到太魯閣國家公園拿標單,山月村是造山運動擠壓的台地,老闆也非常喜歡,但評估後發現,此地每年須付500多萬給國家公園,營業額抽3%,而且要拿到旅館執照,要做消防、廚房、汙水處理等,大概要投資4、5千萬,雖然是OT案但相當於ROT,財務報表評估不會賺錢,30幾間房間,櫃檯人事跟80間一樣,老闆就勸我放棄。後來自己每天跑去看,投標那天發現只有我一人,才簡報完,處長就說,恭喜你得標! 後來以太魯閣族員工為主,前五年很辛苦,也這樣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

 

主題:從小區域結盟至全國串連

一、小區域結盟的優點及重要性

小區域結盟的開始很重要,先以自己的太魯閣聯盟分享,單位包含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太魯閣工務段、太魯閣警察隊、太魯閣晶英酒店、太魯閣山月村、太魯閣西寶國小、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成員每月聚一次,輪流作東。太魯閣晶英酒店、太魯閣山月村、天祥青年活動中心,我們三個單位是營業單位,所以大部分是我們買單。不景氣中,聯盟成員房價不但不降反而漲價,明年還要再漲。成員間從來不殺價,但不景氣中,住房率當然也會影響,但只有一點點。晶英酒店走高端,spa、健身房等設備都有,房價一萬多,餐廳完全不接外面客人,山月村房價只有他的一半,走原住民、大自然生態。聯盟做了很多事去提高服務品質及內容。例如「創意行銷世紀峽谷之宴」,山月村四周環山,有許多客人想來這裡辦婚禮,但三星酒店只有一個餐廳,員工都是原住民,因此找晶英酒店合作,也合作多次。上次有一銀行,要在我的大草原舉辦150人的晚宴,燈光音響一大堆,兩飯店各出多少人手,主要是烤肉,晚宴在山月村,晚上全部入住晶英,大家都賺錢。每次舉辦,晶英酒店都派出大廚、公關等人,兩方不斷協調各項服務流程,讓原本500元的套餐提升到3000元。三天二夜,森旅行‧森呼吸‧換肺假期,尤其在重大事故,像地震、普悠瑪事件後推出,效果都非常好,讓遊客一天住晶英一天住山月村,創造三贏。聯盟更共同急難救助、打擊犯罪等。

二、太魯閣外一對一的聯盟,也經常造成三贏。實例:雙谷遊峽、雙城計、山海戀。

三、提升旅遊品質、多樣化、大點帶小點。實例:山月村→秀林鄉文史工作室、山月村→西又比林木雕工作室。

四、大區域結盟-先以隔鄰縣市為主。實例:台灣東部最佳遊程,以宜花東安排,最少四天三夜至深度七天六夜遊程。宜蘭因鄰近大台北地區,雪隧交通方便,可吸收大量遊客。台東到花蓮,要以花東縱谷→花東海岸→太魯閣,整合成最佳東部聯盟。

五、台灣山脈之旅。台灣山脈很美,外國人都很喜歡。實例: 每週都有、雖是小團-南投─花蓮、日月潭─太魯閣,歐美客人最愛,國際觀光客最有潛力行程。

六、主題樂園的結盟。不同縣市、不同主題、唯結盟票均適用。

七、民間旅遊協會、社團聯盟。各縣市觀光協會、休閒協會、生態協會、旅館公會等,大都只在互相觀摩、聯絡情感、簡易套裝行程。而目前最成功的聯盟有墾丁恆春半島產業聯盟、菁鑽聯盟,可見各協會、公會最主要主事者-理事長、總幹事,是多麼重要!

八、最後,期待觀光署成立。以山月村所在是國家公園,直屬營建署,一旦觀光署成立就是平等單位。國家公園以生態保育為主,觀光旅遊也以自然生態高品質旅遊行銷,但一直無法解決國家公園的環保遊園巴士,太魯閣國家公園光靠台灣好行是不夠的。九曲洞的開放,鄰近海岸-獨木舟、沙灘車、跳海、攀岩及馬路邊的飛行傘,都需要安全、保險、執照…等管理,我們也都認同觀光局的努力認真,唯層級提高才能有更多的力量,將台灣觀光做到國際觀光客,來了還想再來!#

 

<主題論壇四>

新視野-機場分流開啟重遊

主持:蘇衍綸(國立屏東科大餐旅系教授)

與談: 游世吉(東風國際旅行社董事長) /廖泳淀(華府旅遊集團董事長) /楊琮霖(金龍永盛旅行社總經理)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餐旅系教授蘇衍綸提到,桃園機場塞機窘境持續惡化問題,從數據上看,桃園機場2018年旅運量突破4650萬人次,躋身全球前50大機場,低成本航空總人次849萬人,成長12.05%;新南向國家總人次1132萬人,成長9.84%;中國大陸總人次803萬人,成長率1.91%,都有不同程度的成長率。從許多媒體報導也可以看到桃園機場的旅運量創史上新高,最高紀錄一天超過15萬人次進出,機場機坪也塞爆,飛機必須在滑行道過夜,但原定2020完工的第三航廈主體工程卻三度流標。蘇衍綸表示,其實台灣的天空政策已改變很多,現在的航權問題不如過去限制這麼多,但我們仍要思考一些問題,畢竟不是機場蓋了,飛機自然就進來,還是要回到市場需求面;當然,也不是機場廢了航班需求就不存在,包括恆春機場如何活化等問題,它一定有它的需求面,只是我們要找到最好的方案;此外,也涉及特定區域和整體民航;而觀光、經貿和產業發展等配套,後續也會由三位業者來談;最後則必須整合跨部會資源全面共同推動。

 

若深入探討國內各國際機場定位,桃園機場為主要的國際航線;松山機場可視為兩岸及東北亞主要城市商務機場;台中機場則為離島航線、陸客轉運站及廉價航空主要基地;而高雄機場則以東南亞區域航線、廉價航空為主,部分國際航線為輔。從數據上看,2018年高雄小港國際機場總旅客量已達697萬人次,排名僅次於桃園機場,超越松山,2013年原有2家廉航、2條航線,到2019年也已有11家廉航、14條航線,由此可看出它的成長。蘇衍綸建議,未來針對低成本航空可提供分級收費;起降費折扣;逐步放寬中南部機場、縮減宵禁時間吸引進駐,並善加利用機場空間。此外,地方政府可針對各客源推出東南部、東部有特色旅遊魅力的產品,也協助海外業者包裝直飛中南部、東部深度旅遊產品。

 

金龍永盛旅行社總經理楊琮霖從入境人數分析,2018年全年度入境人數,以亞洲最高,可看出我們主力市場仍在亞洲占89%,我們當然希望開拓歐美市場,但操作起來確實較為辛苦。而亞洲觀光客入境的機場以桃園機場最多,占78.4%,其次為高雄及松山機場,台中僅占3.3%,能發揮的空間很大。2019年1-7月,亞洲入境旅客已達6百多萬人次仍占89.5%,其中從桃園入境占了78.7%,台中僅3.2%,從數據看我們必須做機場分流。

 

台灣除了桃園機場年出入旅客人次超過千萬以上,飛機架數超過5萬以上,為特等機場外;高雄小港機場及台北松山機場皆為甲等機場;台中機場年出入旅客未超過400萬以上,飛機未達4萬台以上,因此,僅為乙等機場。楊琮霖認為,姑不論是軍事、政治、民意因素而誕生的機場,都應該評估現況,分析是否有機會加以養育、配合國家觀光發展,才能發揮最佳運用。針對機場分流方面,可評估必要性,提供降落費、停機費、加油費、地勤費、組員過夜費等各項補貼減免;針對自由行旅客,則可建構便利的交通網絡,或提出優惠票價組合,並可以廣告行銷吸引遊客;而團體旅客則可透過方便的簽證措施、優惠等吸客項目,組團社與地接社的協助,及導遊、內部人才培訓的方式,從來台初體驗進而創造旅客再重遊的機會。

 

東風旅行社經營東南亞市場10餘年,是第3家進入印尼入境旅遊市場的業者,總經理游世吉提到,印尼來台觀光人數,從2015年的32004人,增加到2016年的32868人,僅增加8百多人,幾乎無感;2016到2017年增加了5千多人,人數來到37625;一直到2018年人數增加到49597人,成長約20%,才有比較明顯的感受。以越南來說當地人口約9千7百多萬,但2018年越南來台人口數共19萬3千人,但印尼為世界第4大人口國,總人數有2億6千7百萬,來台人數卻只有近5萬人,是他們不想來嗎?這裡面存在什麼樣的問題?我們的觀光力度夠不夠?我們的行銷推廣夠不夠?

 

游世吉提到,每年觀光局至少2次前往印尼參加春季及秋季旅展,花費金額也不小,但經過這2次的推廣,後續的延伸及落實都有很多需重新審視,會不會僅像放煙火般的幾秒絢爛?辦完旅展後呢?下次旅展前呢?游世吉認為觀光局在紐約、倫敦做的推廣就做得很好,利用地鐵、雙層巴士外觀,呈現台灣的特色,造成話題。而背後最重要的因素從航班來看,雅加達到台灣每天僅有2班直飛,座位數僅有6百人,因此,游世吉提到觀光發展並非單一面向,不能觀光局做完行銷推廣後,民航局卻不給航線飛;相較之下,越南飛台灣的航班以禮拜四來說,胡志明一天有14班、河內一天有10班,不包括峴港一天就有20多班飛機分別飛桃園、台中和高雄。然而,印尼觀光我們花了這麼多的心力行銷推廣,卻沒有相應的航班可以支應。

 

游世吉最後建議政府應正視閒置機場,解決桃園機場班機壅塞問題,並提供獎勵增加讓旅行社做完整配套跟接合。此外,也應增加印尼直飛航班數,避免業者有新的行銷方案、新的產品,卻沒有辦法突破。

 

華府旅遊集團董事長廖泳淀表示,2018年台灣機場的客運量以桃園居冠,但從起降架次來看,桃園機場一小時約有29架班機起降;而台中機場扣除宵禁時間一小時卻只有5.2架飛機起降,可以看出成長空間非常大,若能成長5倍,台中機場入境旅客則可達7、8百萬。廖泳淀表示,中台灣的觀光資源其實非常多,可惜的是現在大多數旅客都集中於北台灣入境。台中機場該如何增加旅客數?業者又能得到什麼?這也很關鍵。以SWOT分析桃園機場和台中機場,桃園機場因有航班延伸點的問題,不太可能把很多航班拉到台中或高雄來飛,但仍能做一部份的分流,且桃園機場要與亞太地區機場競爭,因此,有它辛苦的地方。台中機場若能再縮短宵禁,提早到6點,相信1小時能增加52萬的旅客流量,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台中機場7點飛機起降最密集,因為許多班機都在搶那個時間點飛。

 

廖泳淀舉越南為例,分析若分流有多大的影響,胡志明市飛台灣一天有129航班,河內飛台灣一天有70航班,相加約200個航班。從比例上來看,胡志明飛桃園約占60%,台中則有13%,,因此,在台中其實也可看到不少越南旅客。廖泳淀認為,越南是個非常值得擁抱的市場,因為他們有一家非常願意挑戰的航空空司¬—越捷航空,只要給它航點它們都願意飛,即便是花蓮他們也願意飛,不像馬來西亞只願意飛台北,分流的機率相較不大。此外,越南市場形成的變化速度比其他東南亞國家更快速,我們現在也可以從食宿行遊購娛等各產業面向看到越南旅客,這也就是分流的結果。

 

最後,廖泳淀舉韓國的分流案例,以往我們都能看到韓國旅客集中在北台灣,頂多搭車到花蓮觀光,但也不會過夜,但韓國到台中機場開航後,也可以看到部分韓國旅客分流到中台灣,影響到的不僅是旅行、旅宿業,更是整條產業鏈。所以,機場分流不僅可以增加行程的多樣化,更可使重遊機率大增,並增加深度的旅遊模式,顯現機場分流的重要性;政府也應該針對國籍航空進行補貼,提升自我的競爭力;而業者也不可忘記將提升自我服務的能量,以因應即將到來的國際旅客。#

 

<即席座談交流詢答>

主持:蔡其昌(立法院蔡其昌)

貴賓:林坤源(交通部觀光局主秘) / 劉喜臨(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教授)

 

 

Q1:客家產業很微型,客委會雖協助產品包裝,但仍沒有平台銷出去。是否可推動國道,呈現一個專屬客家文化的服務區,透過特色主題,也能吸引新南向客家觀光人口,到台灣感受客家文化的差異與交流?

A1

林坤源:客家花布已在紐約伸展台呈現,客家人在海外很多,駐外單位也跟許多客家單位聯誼推廣。針對高速公路站設置議題,可帶回建議交通部相關單位遞案處理。

蔡其昌:我來講比主秘跟高公局溝通會快一點,另外,我補充小小意見,比利時尿尿小童也已穿上客家花布,也就是台灣將客家文化與國際接軌很重要也在做,但理事長的意思應是,當完成國際接軌,國際或台灣觀光客要到哪裡買,找不到連結的平台,我完全同意。但其中要改變的問題很多,包括高速公路我也建議多年,像我自己很喜歡到日本的休息站上廁所兼逛街,因為每個休息站長得都不一樣,商品的差異性也都存在。台灣雖沒日本大,但我認為仍要做出差異,也就是在地化,要建議未來高公局招標時要將差異做出,苗栗客家文化主題,雲林則是農業大縣,旅遊趣味就會出現。其次,中央與地方政府是獨立的,中央政府我們可從中央建議處理,但地方就要拜託理事長在地方多加建言。

 

Q2:建議跳脫既有框架思考,政府各部門(交通部、內政部、教育部、經濟部…等)都在做觀光,因此,觀光局要跟各部會協調,基本上是說不動的,是否大膽建議直接改為交通暨觀光部?因觀光發展牽涉各部會,如觀光仍是署或部底下設次長,未來在推動上仍將面臨許多問題?

A2

蔡其昌:先講結論,就算改交通暨觀光部也沒用。你是交通部長,我是農業部長、勞動部長…,你又能怎樣?其實,四年來在論壇上,大家都講升格,為何我今年才支持,四年前不看好的原因是,我認為,應該先從實質面著手,行政院跟總統對觀光業的概念跟想法很重要。為何兩位談國旅補助數據的教授資料有限,我仍逼他們要上台講,因為要讓中華民國的行政體系中的人知道這件事是重要的! 因此,中午我還特別跟論壇召集人吳明駿提,未來每年論壇,我們都必須跟觀光局要資料,請專家學者將當年可提供最新的觀光數據,整理提出最新的觀光趨勢。但觀光局給的數據仍太慢,畢竟台灣大多都是中小企業,無法解讀這些數據,如何找?如何解讀?都是問題。第二,我也要求數字提供要快,莊秀石理事長說,觀光局有,但卻是兩年前的。這麼久之前的數據,又有甚麼參考價值與意義。因此,如何讓觀光局統計的數據,例如旅客來台相關的問卷調查或政府部門相關統計數據,須更快更有效率呈現。我認為這些東西必須先有,否則改觀光部也無法解決。

 

回顧2015年第一屆台灣觀光發展論壇至今,你會發現真的有很大改變,包括政府重視程度,與政府官員來往要求、反應速度等,跟五年前相比都快很多,無法說滿不滿意,但回頭看,走的距離及軌跡的確可見。所以,我才認為今年可開始談觀光署升格。透過升格,直接解決駐外單位人力預算問題,仍可解決一部份問題,但如果觀念不改,就如鐵路局,你到日本都不知這是觀光還是鐵路局做的,但台灣卻不是這樣。如果台灣沒有將觀光的本質融入各部會的思考跟想法,觀光問題仍在。但這段時間,蔡總統的觀念最重要,她還會私下請很厲害的人了解觀光如何做。因此,適度讓觀光局在人力資源提升,才會在今年開始談升格。

 

Q3:為何火車不能配合觀光發展,設計套票行程,建議是否可由觀光專業背景出任台灣鐵路局長?

A3:

劉喜臨 :現在的局長曾擔任省旅遊局長,更擔任九年紐約辦事處主任,其實都有。但現在鐵路法有很多規範,鐵路局更存在很重的包袱未處理,其實我覺得他們很想做,觀光局現在鐵路部分做很多,甚至據觀光局內部說法,簽東西只要不是鐵路的都不會過,這需要給他們一些時間。

林坤源:鐵路局已設觀光科,2020年為鐵路觀光旅遊年,又成立觀光鐵道協會,幾乎交通部都加入,可見他們更重視了。

 

Q4:台灣行銷用夜市文化,但卻沒有像樣漂亮的夜市,像加拿大還要收門票,泰國特色夜市也讓人望塵莫及,觀光局有無辦法推示範夜市?

A4:

蔡其昌:我去過泰國很現代夜市,其他周邊城市夜市也很多跟台灣一樣,加拿大夜市聽教授講了後我也很想去,可我覺得台灣可以有台灣味,但也可像你說的示範夜市,多元一點,每個人可選擇自己喜歡的。但政府可解決的是,我如何讓你願意投資。就像許多業者來此聽到啟發,有那些東西可做,但最擔心的就是想做時,遇到政府法令,這個不行做,那個違法。倒是可將妳的建議轉換成,如果有人想做不一樣的夜市,中華民國法規容不容許做,這才是對這產業是否可壯大的關鍵。如果都要政府做,我的經驗是一定會失敗。

 

Q5:關於補助,政府國旅方面做很多,但國旅不買自己商品,是否也可補助國外觀光客,才會賣得動周邊產品?

A5:

林坤源:對國外客源、各個不同市場,都有不同的補助方式,或是包機或是企業獎勵。最近更對東南亞及長程航線客源,也公布利多方案,包括機場降落費、地勤費等,這些都有配套促進機制。

劉喜臨:東西不一定老外才買,像我們考察到車埕看到精油也大量採購。主要是東西要讓人喜歡,但現在很多東西讓人不喜歡。另外,風景區賣的都一樣,應朝越在地越國際,找到自己在地特色才是重點。不過,現在很多文創基地,像松菸、華山,台中草悟道到高雄駁二等,因為讓人喜歡所以被看見。其實,台灣很多設計科系學生很厲害,業者可好好去利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觀光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