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八屆

臺灣觀光發展論壇【解封時刻】80x20.jpg

第八屆論壇.jpg

(記者孫于茜/陸嬿竹編輯整理) 

<<人氣TOP20文章>>

<開幕式>

貴賓致詞 :

蔡其昌(立法院副院長) / 賴建信(經濟部水利署署長) /

周廷彰(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 / 林澔貞(農委會林務局副局長)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

臺灣觀光發展論壇已舉辦第八年,我希望每年都由不同單位來籌辦,因為臺灣觀光論壇八年來就是扮演一個平台每一個區域輪流舉辦的好處,就是論壇角度與方式都會有所不同,並由明駿召集人做每次論壇主題的規劃,主題也都是因應前一年或當年度大家關心的議題,以及將會面臨的共同問題。

 

2015年台灣迎接一千萬的來客數,大家對台灣觀光都充滿信心,但仍要面對客觀環境的變化,正如很難預料2020年疫情對全世界的挑戰。因此,這些年我不斷提醒「永續」的重要,不斷地談聯合國提到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這議題看似與我們不相關,但像極端氣候等問題,也都將為觀光業帶來不斷的衝擊與挑戰。

 

長期以來,我在觀光論壇的角色很簡單。2015年前論壇沒有實體只有網路,當時我是立法院的交通委員,我非常關心也有興趣在觀光產業上,也在那年伴隨業者,一路解決許多問題,讓許多業者包含產官學討論的重要議題,都透過立院的座談會、協調會加以推動或解決,目標就是將觀光論壇做為解決問題的平台。

 

多年來,觀光論壇能得到業者的支持與好評,主要就是讓第一線的業者、學者,除了概念與經營模式的交流,能立即與政府產生有效率的連結。我的工作就是解決問題,讓主管機關知道業界在想甚麼?透過學界研究,告訴業界趨勢在何處?讓業者了解政府對台灣觀光的推動想法及政策。這份「初心」多年來始終如一,並非因為要選台中市長,才開始關心觀光產業。以往是站在中央政府的角色,未來如進入市府將與團隊一起捲起袖子,帶領台中市甚至中部的觀光業者,一起行動做事,這就是中央與地方角色的不同,成為地方首長,這個城市的觀光與行銷就是我的責任。

 

經濟部水利署署長賴建信:

觀光要做到國家隊,水利在觀光也可發揮力量,因我認為「有水就有綠、有水就有財、有水就能讓人通體舒暢」,但如水域是惡水、髒水,就無法讓人親近水域。蔡副院長在8年前推動此觀光論壇,但事實上,8年前他也做了與水有關,相當重要的事,就是在某些非偏鄉的地方,民眾仍無自來水可用,白襯衫會洗成黃襯衫,也因蔡副院長的質詢,才能將預算拉高解決無自來水可用的問題。之前也看到蔡副院長倡議,台中需有十大建設,其中,透過「水岸廊帶」,讓有水就是公園就是綠帶,這樣的重大建設相信對台中,將有極大幫助。如同周廷彰副局長過去在台中服務時,將綠川、柳川成功活化,改變沒落的中區樣貌。從原本大家想要加快腳步掩鼻而過,成為年輕市民朋友願意停留駐足的地方。

 

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周廷彰:

疫情將近一千天,對觀光的影響嚴重而深遠。觀光局夥伴一直與業者站在一起,透過交流、溝通與對話,找出問題的癥結點並改善。未來也將與水利署、林務局等單位,透過水文化、水環境、山林的開放,共同攜手合作,透過部會的跨域整合,結合部門資源,擦亮台灣觀光品牌,讓世界看到台灣。此外,業者最關注的「解封議題」,我想很快就會有好消息。目前仍在不斷完善從登機到遊程中的觀光指引配套,請大家靜待觀光局的好消息。我認為在後疫情的時代,遇到災害、疾病如何迅速調整,包含數位化提升與產業連結、景點的整備,都是未來須努力的方向。

 

農委會林務局副局長林澔貞:

林務局管轄大片山林面積,以此生活的原住民朋友占大部分。多年來也積極努力與原住民維持良好關係,希望透過森林生態系的會議服務,能延伸到周邊的部落或社區,透過森林資源合理的運用,提升當地經濟收入。而結合森林資源,也將對台灣觀光發展有極大助益。據觀光局的調查顯示,百分之60民眾喜歡自然賞景、親近自然,其中,百分之50的民眾喜歡有水的環境,喜歡森林步道的也佔百分之40以上。近年,林務局致力軟硬設施的增進,更推動森林療育活動,藉由老師帶領下,透過身心靈放鬆,舒緩現代都市人壓力。疫情即將解封,國人想出國,也會有觀光客想進來,觀光是需靠產官學各面向,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蓬勃發展。#

 

 

<專題演講> 解封時刻-迎接臺灣觀光新思維

主講人: 蔡其昌(立法院副院長)

一、新思維-施政心思維,各業都要植入觀光的DNA

觀光是一個平台概念。發展觀光,各部會都有關係,像是警政署負責人民的治安,但若地方的治安不好,觀光則會受到影響。觀光局只是統合的概念,對於觀光的特定管理事項需要觀光局執行。但一個國家或城市的觀光要做好,應是這城市或國家的業務。主政者絕對需有觀光的DNA,這次特別邀請林副局長及賴署長,他們兩位應該最需具備觀光的DNA

 

全台許多最棒觀光的地方,都在林務局轄下,站在遊客及業者角度看,都會覺得很可惜。多年前,我在立院質詢時,林務局都回,業務只限森林保護、管理及維護等,觀光與我無關,乍聽下也沒錯。另外,像我推動台中港完成全台最棒的海釣示範區,連海釣最盛行的日本人都來考察。但為何須花十年才完成,是因該土地屬港務公司,港務公司回覆,他們只負責海運、倉儲管理、碼頭經營等,與觀光海釣無關。長期以來對我的態度都採三不政策,不予理會、不予推動、不敢得罪。

 

正如水利署賴署長也觀察到我的政策,如果我當上台中市長,最少要做30公里的「水岸綠廊」,這就是觀光。台灣只要缺水,就想到賴署長,卻從未在水利署的架構下思維觀光,但只要將觀光及永續的DNA植入所有水利署同仁,像近年因永續議題,水利建設開始拋棄水泥,轉向自然工法,甚至提升到「自然解方」,這對人類跟環境的關係是最進步的作法。一旦永續DNA植入後,接著就是觀光DNA。如同台中中興大學旁的康橋水岸,我們從中央爭取水利署預算,才能整理改善,完成後對環境及城市的觀光,將有多大的助益。所以,水利署怎會跟觀光無關?下次應連警政署長都可邀來談觀光、推動觀光。這就是近年常提的斜槓人生、跨域合作的概念。只要有新思維的建立,同樣的預算,就會有不同的風貌。例如水利署治水上只要願意植入永續、觀光的概念,做出來的東西就會完全不一樣。林務局也相同,只要願意植入永續及觀光的DNA,林務局的地方都將成為全台最棒的地方。

 

二、新態度-觀光體現人的感受

世界潮流溫度感,整合體驗故事行銷是未來的趨勢,如何製造「溫度」、「故事性」非常重要。例如,觀光工廠是情、是生活,不單單只是購物,要利用故事與顧客產生連結,否則很難經營。旅宿是景、是情,而不只有住宿。我住過很多民宿,我認為最好的民宿是,老闆在該出現的時候出現,不該出現的時候,就不要出現。當然,有人很孤單,他一定要找老闆聊天,每個人的要求及感受不同。但如果老闆從頭到尾不出現,就欠缺一種溫度。讓遊客了解每間民宿的故事,也是旅行的樂趣。前幾天上節目,台北網紅提到朋友要到台中旅遊,對治安的疑慮。我回答,要如何解決比較重要,但很難去改變印象,因台中三天兩頭就出現,這裡開槍、那裡揮刀的事件,我再怎麼解釋都沒用。我認為「沒有治安,就沒有觀光」,台中必須快速擺脫「慶記之都」的印象,否則很難推動觀光。其實,這有方法,只要市長願意,絕對可以處理。而「空氣不好」不解決,就很難將台中變成度假首選。當初盧市長的選舉口號「市長換人、空氣換新」已跳票。其實,台中夏天空氣非常好,可以看到玉山,這從胡市長時代就一直如此,但台中空污一到10月底11月初就開始嚴重。

 

三、新作為-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賦與美學、創意與故事就是觀光

觀光的產品要有創意,像是「豪宅之旅」,台中的豪宅品質,甚至勝過一坪200萬的台北豪宅,豪宅旅遊會不會是一個未來的商機呢?另外,台中公園沒特色,因此我政見提出「台中公園2.0」,而台中市的LOGO使用台中公園湖心亭,但問台中人卻沒人想去。如果我當市長,就將台中公園變成台中最棒的公園。舉例新竹公園,做了非常棒的規劃,更棒的是會讓我想一去再去。從飯店走到新竹公園,需經快車道的地下道,相當危險。但令人驚豔的是,市府以既有道路優化,結合燈光打造車流並行的人行步道,讓人們可安全的散步到公園。台中有許多公園,卻都沒有特色,就只將樹種一種,還有綠地而已。如果我當市長,舉例,可找一個公園,跟植物專家配合,種最適合的樹種,每棵樹都要一百歲,成為全台最有特色,唯一的百歲百樹公園。還可發展「散步之旅」,但台中人行道實在太爛,高低不平還有行道樹種在中間,嬰兒車必須與機車爭道,城市沒有「以人為本」的設計,如何吸引觀光客?另外像是產業之旅、創意貨櫃咖啡等,都是創意。因此,品牌要定位,認同要提升,衝破國旅紅海,利用觀光的DNA,觀光是在處理人的感受,把故事說得清楚動人,都是觀光的重要路徑。

 

四、新魄力-觀光要有創意,更要有執行力

觀光談到最後,取決於首長的執行力。我在中職會長上任隔天,自由時報就登整版報導,並下標「天菜初登板 中職開啟米其林時代」,如果沒有展現蔡其昌的執行力,這篇報導將成諷刺。還好,上任至今一年多,我們的確展現中華職棒的新氣象,成立了最困難的職棒第六隊,擴展高雄屏東的棒球迷經營。每個業者都有官方網站,但瀏覽量及效益必定很低。為何不能由政府做,透過公法人組織,整合觀光資源。2014年開始,我就呼籲成立區域的觀光產業聯盟,由政府透過公法人組織,架構聯盟平台,透過網路可做很多事,並以中台灣為主,整合中彰投縣市,成立中台灣的觀光聯盟,由政府在背後支持,整合資源集體作為。而非像許多聯盟因無法真正結合互利,而淪為聯誼會。

 

五、新滿足-讓業者滿意,讓消費者滿意

在疫情嚴峻考驗下,去年中職聯盟營收仍然成長18%,今年則預估比去年成長20%。既然在中職會長位置,就如同大家一樣,必須找對方法加上執行力。上任後,我發現中職最賺錢的項目就是明星卡,但該部門因人手不足,無法拓展業務,我當下立即拍板補人,加速生產,才能讓去年業績成長。今年,更透過最受歡迎的啦啦隊明星卡,推出五隊啦啦隊,每隊十人,啦啦隊一出,不但吸引鎂光燈焦點,更透過啦啦隊明星卡蒐集、特殊卡等設計,銷售額再創新高。一樣的道理,如何透過創意執行力,創造新的經濟價值,還是要回到消費者需求及執行力。#

 

 

主題論壇(4-1)政策解封新挑戰

主持人:黃宗成(國立嘉義大學教授)

與談人:

周廷彰(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 / 林澔貞(農委會林務局副局長)  /  

謝偉松(營建署國家公園組長) / 賴建信(經濟部水利署署長)

 

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周廷彰:

 

壹、新趨勢

Covid-19疫後旅遊趨勢

1.需求與供給:旅客趨向體驗在地文化、自然風光為主。

2.產業供給面:疫情影響加速旅遊產業轉變經營模式及服務模式。

3.關注永續旅遊:受疫情影響旅遊市場重整,消費者更加關注人類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追求永續旅遊方式。

 

貳、新戰略

一、新景點

觀光前瞻建設計畫,打造6大魅力景區(包含大野柳黃冠海岸、東北角沙丘藝域、山中明珠日月潭、星動阿里山、探索東海岸天堂島嶼、澎湖黃金海

),形塑臺灣好魅力。除中央打造魅力景點外,觀光局也在地方旅遊環境營造計畫著力,以台中市而言,像大坑風景區觀光休憩空間再造、谷關遊

客中心暨入關博物館、石岡電火圳生態步道改善計畫、魅力東光綠廊悠遊計畫、北屯區大坑溪兩岸遊憩設施營造工程等,以上都是觀光局補助給台中

市政府的環境營造計畫,希望國家級風景區有特色,地方更有特色,大家一起做觀光。

二、新產品

(1)觀光Plus-生態、文化、美食、樂活等四面向。

生態:向山致敬、向海致敬、地質、花鳥等。

文化:節慶、部落、客庄、小鎮、博物館等。

美食:米其林、小吃、夜市、觀光商圈、溫泉美食等。

樂活:自行車、爬山、健走、古道等。

辦理141項亮點活動、評選36條金質遊程、辦理「旅行台灣、看鏡台灣」多元主題攝影、徵件活動行銷宣傳。

(2)透過中彰區域觀光聯盟,持續深化5大魅力焦點,推動9大遊憩主題。

新布局:(如圖)

124新布局.jpg

 

參、新氣象

在國境未開時,提振國旅體質;國境開放時,全力衝刺國際市場。目標就是國人愛上國內旅遊,國際旅客首選台灣。

 

 

農委會林務局副局長林澔貞:

台灣森林特色

三個得天獨厚因素,讓台灣擁有豐富動植物,三大因素包含,氣候溫暖、雨量豐沛,山巒溪谷垂直高度差大,森林覆蓋率高、達全台面積60%,生態環境多樣等。台灣土地小,卻孕育豐富多樣的生態資源,台灣有紀錄的生物物種超過59千種,其中3成為台灣特有,高比例特有種極其珍貴稀有程度舉世聞名。

國家森林遊樂區

目前共有19國家森林遊樂區,從海拔最低100公尺的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到最高海拔3,400公尺合歡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橫跨臺灣各山地植群分帶,等同觀賞北半球各種生態系。平地森林園區包含嘉義鰲鼓濕地、屏東林後四林、花蓮大農大富。林業文化園區,包含東勢、阿里山林業村暨檜意森活村、羅東、林田山等。

自然步道

步道內的自然環境及資源差異,分成有國家步道及區域步道,共計148條約650公里的自然步道,其中31條位於森林遊樂區。每年約400萬人以上從事健行。

開發獨特性活動,提供深度森林生態體驗

結合場域周邊特色資源,發展觀星、賞螢、攀樹活動等深度體驗活動,展售在地農產品,帶動地方發展,活絡生態旅遊產業。

發展森林療癒系統

國有林中,已於8處國家森林遊樂區建置森林療癒基地、結合部落資源,發展森林療癒活動,邀請民眾透過五感與森林連結,釋放身心壓力。同時,也推動森林療癒師認證與培訓,對接健康產業需求。

擴大合作網絡,邀集旅行業者了解林務局山林資源

因應疫情,2019年起辦理2場旅遊業者座談會,介紹林務局森林育樂場域資源,並聽取業者建言,共同開發山林新遊程產品。並邀請70家旅行社踩線,阿里山林鐵與沿線景點,拓展阿里山林業鐵路專開列車。此外,林務局也與森林周邊的部落與社區合作,舉例,奧萬大部落楓采(如圖),透過部落文化、美食、自然生態等行程規劃,與旅行社合作,推出相當受歡迎的遊程。

124奧萬大.jpg

另一案例是,苗栗南庄鄉賽夏部落,第一步驟是成立賽夏族合作社,第二步驟是協助發展部落綠色產業,包含林下養蜂、土雞保種、森林巡護、段木香菇、推動賽夏秘境-生態旅遊森林療育、研發南庄橙周邊產品等。第三步驟則是推動自主特色品牌-里山賽夏。透過整體推動,提升經濟效益(社員月平均收入4100元提高至9300元,營業稅約繳 17 萬元)、社會效益(提供部落弱勢及長者供餐與急難救助,部落高風險人員 7 人加入合作社)、環境效益(110 年迄今通報 30 起森林破壞等違法案件)

大尺度旅遊軸帶規劃建置

整合全國18處國家森林遊樂區、3處平地森林園區、4個林業文化園區、3條林業軌道設施及百餘條自然步道,含括生態、人文及在地文化特色。整合歷史脈絡與地理空間,規劃各具特色森林旅遊軸帶。以阿里山為例,打造阿里山林業文化入口,結合整體阿里山林業村、林業鐵路車庫園區、嘉義檜意生活村、北門車站等相關歷史建築及周邊旅遊資源整合,串聯至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體驗豐富多元的文化及生態體驗式旅遊。

 

 

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組長謝偉松:

十大國家公園及兩處都會公園

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成立至今僅40年,以特色區分,像是高山型資源,有玉山、太魯閣、雪霸等國家公園。海洋型資源,有墾丁、東沙環礁(軍事管制未開放)、澎湖南方四島等國家公園。人文型資源,有金門、台江等國家公園。以及火山型資源,陽明山國家公園。淺山型資源,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此外,還有兩處台中都會公園及高雄都會公園。國家公園主要是保存原始最美的高山、海洋與溼地等自然資源。340年間,國家公園與林務局間的愛恨情仇,到現在的斜槓合作,與觀光局一起推動觀光休閒遊憩。國家公園從早期嚴格的保護保育外,近年也開放很多觀光休閒體驗。

年度重大活動

9-十大國家公園及兩處都會公園。

10-台江黑琵季、太魯閣-2022峽谷音樂節、金門- 2022年坑道音樂節。

疫後旅遊發展

持續推動108年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的國家山林解禁政策,以「向山致敬」為主軸,國家公園與警政署、林務局攜手合作。將持續優化「臺灣登山申請一站式服務網」,提供查詢各高山型國家公園步道分級資訊,資訊內容包含路線行程、里程、天數、難度等級、困難地形、注意事項及最新影片。以及無痕山林宣導,包含事先充分的規劃與準備、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保持環境原有風貌、減低用火對環境衝擊、尊重野生動植物、考量其它使用者。

 

 

經濟部水利署署長賴建信:

日本最有名的水庫是知賀縣琵琶湖水庫,令人意外的是,台灣所有水庫容量加總小於琵琶湖。知賀縣縣民需在中學前,到琵琶湖住一晚,體會當地生活,因知賀縣民全靠琵琶湖供給養分。報章雜誌常報導日月潭九隻青蛙出現就會缺水,事實上,九隻蛙出現的庫容仍剩75%,大家不用過度擔心,又因其為抽蓄水庫,晚上會持續抽水。溪、河的差異?淡水河、冬山河,一年四季都有水。為何叫濁水溪、大安溪、大甲溪,濁水溪有全台最寬的溪床,夏天洪水時水位極高,現在去看,颱風未到前,只剩一條小溪流,此為「間歇性河川」。每條河川有不同特性。坐高鐵時經過河川觀察,秋天時,可見溪床上的蘆葦或甜根子草盛開,代表當年汛期已結束。

水環境建設與觀光

水與人有極密切關係,希望透過水利署的建設,可以改變一個環境。例如,台中中興大學河川過去很髒,透過康橋水岸計畫,詩意的環境讓民眾可在旁邊辦桌。另外,宜蘭安農溪,透過水利署整治後,河岸優美,上游更有宜蘭縣府推動溪流標竿,以及像立槳、飄飄河、泛舟等觀光活動。期待,可從石門水庫騎到海邊、水岸第一排景觀這樣的願景,因此,過去六年,水利署投入大筆經費整治河川,改變城市景觀。像新竹不只有蔡副院長提到的新竹公園,還有涵蓋了新竹頭前溪左岸、新竹漁人碼頭和17km海岸線的「微笑水岸」計畫,希望如美西17公里海岸線那樣地迷人,考慮各年齡層需求,像年輕人喜愛的=露營野餐,因此有許多草皮,「魚鱗天梯」,則是透過景觀設計將傳統混擬土做成的防坡堤,搖身一變成為熱美網美打卡景點。虎尾糖廠是全台唯二仍有生產糖業的廠,旁邊是北港溪,水利署、營建署或是觀光局的土地,則各自用圍牆隔開。我正在做的事就是將虎尾糖廠的圍牆打開,讓虎尾形象商圈從原本後門位置變成前門,如果成功,就能如松菸、華山園區一樣,可讓虎尾市區面貌重新翻轉,這件事正在發生。

水庫遊憩,發展多元觀光,結合環境教育

全台水庫多達96座,每個水庫都有不同面貌,曾文水庫就像男人,有炙烈的陽光、巨大的岩石、老鷹,賣的是陽光,水庫周邊原有山芙蓉飯店,自從改成趣淘慢旅店,主打陽光、年輕,這三年疫情期間露出率反而極高。而石門水庫則有許多文化景點,因此我們翻修老建築,周邊更有許多偶像劇的拍攝點。各位都是水利的使用者,期待大家對水庫、水岸、河川,有任何建議可交主辦單位,讓我們能從另一角度發現台灣之美。正如,雲林嘉義的朴子溪沿岸,每年三月開滿黃花風鈴木,非常漂亮。

水利署從事河川治理,堤防雖保護民眾安全,卻也區隔人們與水互動的空間,正如我到澎湖現勘,沿路竟看不到美麗的沙灘,因為全都被防波堤擋住,因此,將自然海岸恢復這樣的事,正在進行。除了工法技術,其實只要觀念翻轉,我們可以讓台灣更漂亮#

 

 

主題論壇(4-2)旅行解封新樣貌

主持人:鄭生昌(台中草悟道酒店董事長)

與談人:

李文瑞(瘋馬旅行社總經理)  / 楊琮霖(金龍永盛旅行社總經理) /  

廖泳淀(華府旅遊集團董事長)

 

華府旅行社董事長 廖泳淀:

解封初期,每個國家法令規定都不同。旅行社要好好把握,未來兩年的黃金期。我常開玩笑說,旅行業是海嘯第一排,在ICU已快躺了三年,一個病毒讓百分之七、八十的業者轉業,員工也不斷減少。後疫情時代,每個國家為了控管人數,團體旅遊勢在必行。這與早上周廷彰副局長的簡報不謀而合,CDC為了知道旅客曾經去過哪裡跟誰接觸?強調的是,團隊先行。在目前app 這麼流行的時代,旅客可自行上網訂機票、租車、酒店,很多東西在網路都可找得到,旅行社何去何從? 好不容易可團體先行,但也將遇到幾個困難,第一,是資金的困難,因長達兩年多處於虧損。第二,是人才培訓的困難,還好交通部觀光局有辦理重新培訓員工的津貼跟補助。但旅行業這兩年如沒好好把握經營,把以前的顧客拉回來,當每個政府及國家的政策不斷地放寬時,這些機會又會從旅行社的手上慢慢地流失。

當疫情如流感常態化,特色旅遊異軍突起。這時旅行社的功能勢必要提升跟加強。試問,旅遊的真正目的?是「體驗、感受、溫度」,如果這些不在旅行社的包裝內容,旅行社的經營就會很辛苦。如何嘗試把有溫度的東西包裝在行程?經營民宿後感觸很深,我常會跟客人講故事,什麼叫賽德克巴萊、霧社事件、什麼叫中國遠征軍,每天5check in後,我會告訴所有房客, 1930年,這片天空這個土地發生甚麼樣的事,每個人聽完後,對這地方的認識就更加深刻,所以,慢慢地就可把房價提高,從經營角度來講就是對的。另一角度,就是溫度,你要做不一樣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清境有103間民宿,為何選你的原因。當旅客回去後,GOOGLE的好評越來越高,這就是我講的,特色旅遊真的很重要。這兩年旅行社最大的問題在於,CDC告訴我們,下個月可能有機會開放,到下個月又說,下一季才可能開放,導致很多老闆不敢直接決定,員工先請、培訓先來。也將造就,解封前半年,旅行社將產生極大落差,強者恆強。

就我觀察,東南亞、東北亞的旅遊業者,目前生意十分火紅,反觀台灣的旅行業者仍在做國內旅遊。在此呼籲,CDC是否可有更明確答案,讓旅遊業知道何去何從。讓我們知道何時要加快腳步做這些事,讓觀光旅遊鏈快速恢復,因在食宿遊購行中,餐廳、遊覽車變少、司機導遊轉業,許多東西必須銜接,但政策不明確,很多人不敢回來,即便他很喜歡旅遊業,因為他不確定回來後,能不能夠養活自己的家庭,因為每個產業鏈都是旅遊的重點。

 

 

金龍永盛旅行社總經理 楊琮霖:

從民航局入境航班及觀光局出境人數,明顯看到這兩年數字的下降,雖今年有逐漸回溫,但仍希望更加速。

124民航局出入.jpg

 

124觀光局出.jpg

一般消費者的錢變薄變少,但高端客人則不受影響。不管是航空公司、旅行社,疫後都面臨資金、人才、成本,像烏俄戰爭影響油價,航空公司價格提高,這些都會影響旅行社成本。

航空業者看好客運量成長,2022.7.7起,入境每週放寬為4萬人,2022.8.22 起,入境每週放寬為5萬人。國外開始出現旅遊爆發的現象,但航班所需的地勤及機組人員缺乏卻也是一大問題。

防疫政策會影響很多國家的旅遊,國外旅行社跟台灣inbound面臨相同問題,許多從業人員都流失、成本也提高,接待社、旅宿、餐飲、交通、景點、購物、導遊、從業人員、當地人等,重新大洗牌,也將導致未來outbound的編排行程大受影響。

我們常講越在地越國際,但仍有許多人想出去,但因國際仍有些管制,實際上仍有些散客去國外。而台灣現在就是玩「秘境」,越神秘越有趣。

旅行社在資金、人才、技術問題,要轉型沒那麼快,轉手可能比較快。近年談的數位轉型或電商平台,現實層面仍回到旅行社要衡量自身能力,是否可行及困難度。疫情後,因為旅遊指引、配套及各項成本增加,過去常見的LCC廉價航空包裝成的便宜團,將不易看見。但在旅行社的立場,如何帶給消費者超值的感受,是業者必須思考的。

9/1起入境居家簡易天數維持3+4天,我們則希望能快點進到0+7天。希望台灣解封腳步加快,畢竟許多歐美國家已開放,並將疫情視為流感化,台灣仍須考量許多面向,但站在業者立場仍希望適度放寬。

 

 

瘋馬旅行社總經理 李文瑞:

分享疫情的3年中,我看到的、我改變了。我回到故鄉玉里,在火車站設立原住民文創商店,未來將發展成玉里縱谷線到長濱海岸線的區域旅行。

旅行解封新樣貌

這是一個沒有劇本的年代,也是換裝的年代,很多原來以為常態的思維,被顛覆、被混濁。到部落吃法式料理,一餐就要1500-2000元。

旅行最大的禮物是改變

這是我去索羅門群島的接待員,2012年拿最新IPAD幫我們拍照,這就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124改變.jpg

你到花蓮旅行,路上看到許多不同的文化,像是「我就知道」是餐廳的名字,台灣許多地方的地域差異蠻大的,如果用心看,會有不同的感受。

關於國際行銷

我公司一位22歲的法國同事,來台灣前不知道TAIWAN,要思考台灣的行銷元素為何?台灣旅遊要國際化,但道路路標及地圖標示對外國人而言卻混亂難以辨識。2019年國際原住民旅遊會議,討論原住民旅遊核心議題『Its all about Authenticity 一切都與真實性有關』,但現在許多宣傳活動是不真實的,外國人來台灣看不到真實。原住民到國外行銷,使用「看見太陽」,沒有人知道這是屬於哪個原住民。我要表達的是,台灣的國際行銷策略不夠明確,吉祥物使用「部落小鷹」,只讓人聯想到政治人物的名字,但事實上,部落只三族群與貓頭鷹有關,行銷的圖騰或SLOGN,因為不是通用的,不是大家通盤了解的,因此也讓人記不起來。就如原民會推的三大原民品牌,因為連原住民都念不出來,推動十年了,至今沒人知道。

台東縣政府的觀光行銷,熱氣球、鐵人三項、衝浪,辦得很成功,已是國際性的,但只要兩年不辦熱氣球,大家就忘了台東,因為熱氣球跟當地生活一點關係都沒有。想想,這到底是品牌、SLOGN或只是一個活動。台東2021年提出「慢經濟」,但經濟如何慢? 2022年則推「賣無聊」,這是很棒的想法,但台東活動一大堆,每周都有活動,部落食尚、月光海…,如何賣無聊? 但有個香港人,到玉里看到無聊,晚上9點店都關了,找不到地方吃東西,公車兩小時一班,結果他就推著推車在樹下賣咖啡,從開始的沒客人,到現在已經是一個店面了,他賣的就是無聊。

2020年疫情爆發二年多,政府、業者做了那些改變?

民間業者,辦論壇、配合政府補助方案、公司規模縮小、Outbound產品模式覆製國內旅遊、等待國境開放、承接政府標案變多。類出國行程繽紛多元、高檔民宿高單價消費行程、導遊改行轉型、遊覽車行縮減、單價變高、新車變少,區域性交通合法政策與道路使用,導致外地業者進入,造成在地的剝奪感與交通擁塞,赤柯山就是一例。小眾、小車旅行、地域旅行已成市場。多角化經營,更多非旅遊業者投入相關觀光產業。協槓趨勢潮流、打工換宿、文青創業。

基本上政府、民間業者因疫情關係,「應變多於改變」、「套用多於應用」,「談產品永續,不談觀光環境永續」,「倡導在地國際,不談在地環境國際」。因此,2023年的整體觀察,台灣是跟著日本、韓國走,觀察全球各國疫情開放視情況而定。其實要改變迎向未知的疫情,從上面各項觀察反向思維,答案也許可應變2023年的台灣觀光方向。#

 

 

主題論壇(4-3)旅宿解封新型態

主持人:王斐青(景文科大旅館管理系主任)

與談人:

尹敬倫(臺中惠來谷關執行副總)/張惠金苓(高雄寒軒國際總經理)/ 

鄭越才(臺東日暉度假村董事長) / 鄭宜芳(屏東縣觀光協會理事長)

 

台東日暉國際渡假村董事長 鄭越才:

2020年疫情,我們就決定立即關掉日暉台北站前店,當時才剛跟政府簽約承租二十年,裝潢25千萬,經營不到半年,就毅然決然停止營業。今(2022)年,台東日暉的業績是開幕15年來最好的一年,營業額近3億。這經驗主要想跟大家分享,必須當機立斷,不能做就不要做,馬上轉做其他。

 

從疫情發生到現在,運氣很好,的確都按照我們的想法持續發生。當下我認為這疾病沒有五年不會好,因為我們開過藥廠,了解藥的研發起碼兩年,分配到各地到效能顯現至少五年。我認為,疫情在兩三年內仍然好不了。未來,旅行業想靠大陸或國外旅客都不要有太大期望,仍應先專心國旅,好好經營國內23百萬人口,台灣好玩的地方太多了,規劃一個地方就可讓遊客玩56天。海外客人並非不能做,只是應以期待的心情,而不要想,明天開放外國觀光客進來,生意馬上會好。

 

15年前日暉開在台東池上,沒人知道池上在哪裡,許多客人從台北坐錯火車,到台東後才又轉回池上。日暉進駐池上後,讓許多人重新認識這地方,地方也跟著動起來,多了很多活動,比如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台東熱氣球、日暉池上國際超跑假期等。日暉飯店經營成功在於重視員工,我們的員工薪資起薪三萬元,人家供一餐,我們供應兩餐,吃得飽,最低工資又領得好,員工在服務客人時就會開心,也會微笑。

 

未來,能源更是經營成敗的重要關鍵,鼓勵同業改善能源。能源策略,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飯店設計時就要規劃好,可透過綠建築、自然風、走廊等設計,減少冷氣或中央空調的使用,這將省下大筆費用。舉例,帛琉日暉飯店每月電費不到兩萬美金,當地飯店電費至少二十萬美金,光這策略,經營上就贏過其他飯店,也因此,成為唯一台灣人在帛琉能賺錢的行業。而台東日暉飯店占地二萬多坪,每月電費不到一百萬,能源經費就省下許多。

此外,飯店經營方向要與當地文化互相結合,企業經營才能長久。飯店客源,要先將老朋友,老顧客找回來,同時,每年可花一點廣告費,至少營業額的百分之三,持續開發新朋友。

 

屏東縣觀光協會理事長 鄭宜芳:

我在經營南仁湖服務區時提出,服務區不只是服務區,而是一個生活的據點。而住宿也不只是住宿,而是人生體驗。每個旅宿點,因人、因地、因情、因景,都有不同的體驗。因此,業者在跟政府要資源要補助時,是否也該思考,我們有甚麼東西可吸引旅客。

 

墾丁的業者經營各自有特色,例如我自己經營海生館時,推出夜宿海生館,從第一年業績掛零,第二年三十人,第三年三百人,到最後五萬人,每人收費2,800元,常被同業開玩笑講,你這沒良心的,讓客人睡地板還收這麼高。因海生館經營成本非常高,門票等收入幾乎相當於給政府的合約費用,盈餘創造只能靠夜宿海生館活動,而這個活動,從員工到副總都要親自帶。我們除了給員工津貼,還讓員工出國看世界,到國外參訪。因為,錢給員工放口袋,一下就忘,看世界卻可讓他的觀念不一樣。

 

墾丁業者的經營也各有特色,例如,墾丁福華渡假飯店最近與墾丁一號結合,讓來到墾丁的人多了熱情的生活。又如,四重溪清泉溫泉飯店,保留日本天皇來泡湯過的浴池,將歷史與文化結合。鹿境的梅花鹿體驗活動,則是非常受到親子及年輕人的歡迎。30年前我經營小墾丁渡假村,每個人都認為太偏僻,做不起來,但我當時就朝一鄉一特色包裝,因滿州是牧草之鄉,我們帶客人割牧草、割稻飯等各種體驗活動,每年十月更有灰面鷲(國慶鳥)等候鳥經過,吸引賞鳥人士前來,當地有黑豆、雨來菇(情人的眼淚),我們讓客人親自採菇、參與牧草收割,親自體驗當地人的生活。也因小墾丁位於阿朗壹古道的必經之地,我們訴求,阿朗壹古道,是人一生必到的景點。偏僻的地方要吸引客人,就必須做出不一樣的特色。期待每位旅宿業者找出自己的特色,吸引客人,也不用擔心疫情解封後,大家都往國外跑。

 

高雄寒軒國際大飯店總經理 張惠𨩖

疫情期間,寒軒將過去只能在飯店內用的餐飲轉成外帶。疫情發生第一年,寒軒推出99元的小資便當,成為第一家便當外賣的五星級飯店,晶華飯店的便當外賣直到第二年才推出。寒軒的小資便當是總經理親自帶隊賣便當,十天換一次菜色,接著又推出「外帶料理」-易即酷,幫你生鮮菜色配好,回家自己動手的料理組合,這種生鮮料理的配菜,也將是未來趨勢。

 

高雄地區的飯店,疫情期間,住房率不到百分之十,甚至個位數。解封時,國旅爆發,面臨人力缺乏的窘境,每小時300元也請不到房務整房,讓客人在大廳,從白天到晚上十點仍無法入住。早餐結束,找不到人洗碗等狀況。

 

未來,缺工仍是一大問題。在三級警戒下,飯店業慘澹經營,人力需求大量減少,導致有些正職或兼職已轉向其他行業。而從先前的「躺平」文化,到最近的「安靜離職」中,陳述「我不再認同工作是我的生活核心。」。人力資源應如何隨著員工思維的改變而調整?將是企業未來營運的一大挑戰!

 

台中惠來谷關溫泉會館副總 尹敬倫:

去年也是惠來谷關開幕以來,生意最好的一年。去年三級警戒時,只要一例足跡發生,飯店名字就會被公開,惠來谷關因此決定直接停業51天,員工休假薪水照發,連全勤都發,但也要感謝有政府的補貼,雖然不到一個月的薪資,但也不無小補。

 

疫情後,旅宿業經營將產生的變化,首先是缺工問題為何缺工?跟很多年輕人跑去做外送,不願整天被公司綁住,也跟少子化,員工就業心態的改變都有關係。其次是,旅客旅遊計畫時間縮短疫情前,三個月前就可知道飯店的訂房狀況,疫後則要等到前一周才能得知,這將導致飯店人力安排及物料準備時間不足。再來是,散客變多、團客減少,因疫情讓大家偏好戶外旅遊,親近自然的旅遊方式。

 

因為疫情,我們飯店也做了許多改變,包括將軟硬體重新調整,像是改換節能型空調、加裝太陽能板,也擔心未來缺工是趨勢,開始改用無紙化、客人CHECK IN不超過60秒等措施。疫情後,可以出國,國旅怎麼辦?我常跟員工分享,要讓客人來住宿時,感到有溫度。未來,也要關注綠色旅遊趨勢,玩的方面,串聯在地行程,打造特色差異的創新遊程。吃的方面,取用在地有機食材。並結合低碳公共運輸。最後則是,增加附加價值、創造旅遊感動點,結合地方特色來做市場區隔,避免價格競爭帶來的三敗俱傷。

 

景文科技大學旅館管理系系主任 王斐青

企業經營大家都知道要開源節流。節能已是重要趨勢,省下能源為自己也為地球,最後仍會回饋到自己身上。但很多人會說,我就沒錢了,還要我投資做節能。但這卻可換位思考,透過跟節能規畫廠商合作,節省下的能源,廠商可抽成等,供大家思考。

 

不管怎樣好的景氣,都有人倒閉,反之,再壞的景氣,都有人發達。疫情的確將市場的價格打亂,業者需要感覺更靈敏、應變更快速。針對缺工問題,站在學界立場給大家的建議,少子化是現實問題,政府是否開放外勞也非我們能決定,外送的確吸引很多人從事,但我仍看到許多年輕人願意在企業好好發展,因此,企業必須花點心思去珍惜這群人,改變他的薪資結構。例如員工帶海生館夜宿就增加津貼,甚至讓他出國體驗,這就是附加價值,我相信,人只要在企業裡有歸屬感,他覺得我做得多,你就會對我好,員工就願意跟你一起打拼。就像日暉鄭董說的,員工吃得好,這很重要,民以食為天,吃不好吃不飽,如何努力工作。擁有同理心,創造一個平衡點,許多事都可永續經營。#

 

 

 

主題論壇(4-4)餐飲解封新革命

主持人:蘇衍綸(國立屏科大餐旅系教授)

與談人:

吳政和(靜宜大學觀光系教授)/李世珍(商發院創新所副所長)

李宏智(北軒餐飲集團台灣總經理) / 陳俊安(前台南市觀旅局長)

 

靜宜大學觀光系教授吳政和:

一、人力資源發展結構改變

近年因少子化,人力資源發展結構改變,年輕人不用、不想上班的氛圍在發酵。教育部提出就學數據,116年將因少子化而面臨死亡交叉。111年指考分發公布,連靜宜、中國醫藥大學都遭殃,學校周邊的生活機能也將消失。對餐飲業者影響則是,人力面臨嚴重不足、QSCV崩壞。加上疫後離職潮,離職後才發現餐飲業難做、薪資低,許多人轉業或乾脆躺在家,人力也回不去了。

二、消費行為轉變

趨勢一:餐飲業線上消費產值大於線下消費。

線上消費在2019年時正式超越線下消費,代表外送平台有巨大成長潛力。疫情更大幅改變民眾的餐飲消費習慣,高達92%美國家庭仍想在家用餐。

趨勢二:雲端廚房崛起。

雲端廚房又稱為虛擬廚房或是幽靈廚房,指的是餐飲業者不提供內用,只透過外送平台或自家外送訂餐銷售餐點。

趨勢三:餐飲服務數位化。

趨勢四:餐飲業者越來越需具備數位行銷的知識。

趨勢五:餐飲業招募員工越來越困難。

三、餐飲業顧客經營平台化

()三大變遷

後疫時代餐飲業將~

「商場餐飲品牌集團化」、「餐飲競爭去中心化」、「餐飲外帶量能提升」。

第一是「商場餐飲品牌集團化」。

疫情衝擊百貨商場人流,導致後疫客源不穩定性,餐飲品牌進駐商場意願減半。如王品新品牌「嚮辣」即考量疫情與營業時間,未來展店都傾向以街邊店為主;但也有餐飲集團在此刻「危機入市」,大舉進駐商場,未來商場餐飲品牌將呈現集團化發展。以饗賓集團為例,繼20213月旗下3個品牌在高雄義享天地同時開幕後,集團再將旗下5個品牌一口氣進駐竹北遠百店,5品牌占地合計近千坪,投資約新台幣3億元,預估可創造約6億以上年營業額。

第二是「餐飲競爭去中心化」。

即使疫後外送仍將成為餐飲常態。過去咖啡店可能只與鄰近商家競爭,但外送普及後,導致商家競爭「去中心化」,現在一間咖啡店必須與6公里內的不同品牌,在點餐平台的「殘酷舞台」上被挑選,客群雖放大但競爭也更激烈。

第三是「餐飲外帶量能提升」。

因應疫情隨時可能再起,未來所有餐飲品牌都必須具備應變大量「外送、外帶」的能力,甚至因應社交距離,餐廳與廚房內部配置將改變。

(二)因應之道

  1. 因外食不安全消費者「增加自煮頻率」、「在家用餐」是新飲食觀。
  2. 消費者此時的改變將可能成為常態。
  3. 餐飲業者可以這麼做:

     1.拓展外送服務,不能用原菜單上架

     2.跨品牌合作策略滿足消費者更多元的需求

     3.開發冷凍商品開拓「宅商機」

     4.精緻高級餐廳可推「家庭組合餐」

(三)介於外食與內食的中食(半成品)逐漸流行

相對於在家料理的內食及在餐廳用餐的外食,從日本飲食生活中發展而來的「中食」逐漸受到消費者歡迎,也成為忙碌職業婦女的救星。除了餐飲業本身,零售業者也看準此商機搶攻中食市場這塊大餅。

(四)新科技運用兩項重點

  1. 是增設及強化可自助點餐的設備或軟體,減低可能接觸。
  2. 是強化外送平臺及社群軟體的服務媒介,擴增無接觸服務體驗。

 

 

商發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副所長李世珍:

過去經營政府加碼券(如國旅券)的經驗發現以下幾個趨勢。

一、發現台灣國旅市場的變化。透過使用者的數據發現,看到新的觀光城市,像北部的宜蘭、中部的台中,更發現許多使用者前往台南。

二、旅館業的經營型態,疫情期間受到重大影響,以下數據可供參考

圖1.png

三、疫情後報復性商機

國際上,日本、韓國及新加坡都出現報復性旅遊,期間約36個月,這也會跟該國政府政策有關。比如台灣,就是國旅券、三倍券、五倍券等振興政策,都會造成影響,讓消費者更有信心願意出門旅遊。透過數據也發現有趣的現象,近幾年的推播或折價券,民眾的抵用率及領券率非常低,包含國旅券或動滋券,連中籤了都還不去領。同時,有些族群會領到馬上用掉,因此,業者須提早打出行銷策略才能抓住這群客人,另一群人則要留到最後期限才會使用,甚至到最後一天,國旅券同時湧進6萬多筆的交易資料,是平時5千到12萬筆的數倍,且全到觀光工廠消費買東西。也發現許多消費者半夜不睡覺,上kkdayklook等平台逛街消費,的夜貓子特性。

四、供應商發生供過於求現象。從初期的供不應求到後期的供過於求現象,像黑橋牌到後期存貨過多只好促銷。這都是報復性消費需要小心的地方。台灣因是一步步緩和開放,所以不像大陸、日本、美國一樣,瞬間的壓力變很大。

五、關鍵字搜尋熱度發現,機票與出國的搜尋熱度增高,可見國旅報復性消費的確存在,但卻可見大多數人的心理是想要出國而非留在國內,這現象須讓業者有所警惕。同時,在關鍵字搜尋,以「飯店」當關鍵字蒐尋,相較「美食」為低。疫情影響期間,搜尋量到最低點,而後逐漸攀升,暑假達到最高峰。可見美食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極高。

六、後疫時代,即食商機是大趨勢。餐飲是紅海商機,我們在輔導早餐連鎖的經驗發現,早餐店不只是當天早上買,更已發展到讓消費者前一天就透過線上下明天的單或一周後的單,希望綁住消費者每天都來用餐。便利商店也開始搶這區塊,透過外帶及冷凍熟食,全家獨家推「70項法式大餐」前菜到甜點。

 

 

開展餐飲集團營運長李宏智

開展旗下品牌,代理TGI Fridays在台31年,與德州鮮切牛排Texas Roadhouse8年,以及自創的Dan Ryan's Chicago GrillAmarion's New York Italian,國際品牌在這幾年面臨相當大挑戰。

半年前麥當勞沒有薯餅,也發生在開展集團。因薯條原料來自歐洲,俄烏戰造成供應斷鍊。牛排來自美國,供應斷鍊跟全世界相關,非僅台灣。

9/1基本工資會議結論,自1121月起, 月基本工資調整至26,400元,每小時基本工資調整為176元。集團基本薪資早已超過此金額,但因政府調高,我們及供應商、物流業等都會跟著調高,到最後菜單價格自然也會調高。

2020-2022餐飲業疫情衝擊

20205月磐石艦事件,餐飲業第二次受到疫情衝擊,業績下滑20-30%

2021518日到726日,三級警戒業績下滑7成以上,只剩外送外帶。

2022412日,當週確診數單日破千例,確診者必須通報1922PCR隔離防疫,確診者足跡公布,足跡經過場域必須停止營業清消,政府雖未宣布三級警戒,業績已下滑3-4成,每天人員無法預測是否到班,消費者居家辦公,學生遠距教學。餐飲業自去年下半季到今年第一季的強勁復甦力道,馬上打回原形。目前現況則是與病毒共存的新普通生活(New Normal)

國門真解封了? 入境居家檢疫改為3+4,國內餐旅、觀光業真有曙光嗎?我認為只要「防疫追蹤」不拿掉,外國人絕對不會來。反之611日宣布入境居家檢疫縮短為3+4帶給「兩年多未出國想出國」的國人無限希望。

事實上,今年暑假就可見周遭親友,即使機票住宿較疫情前漲很多,即使國外通膨物價攀升,金字塔頂端消費者早紛紛出國。未來開放後,OUTBOUND國人將多於INBOUND的外國客,我懷疑,將預算花在國旅、高檔餐廳的報復消費,還會發生嗎?外國旅客能填補這塊國人出國的消費缺口嗎?

餐飲解封面臨的新困境,首先是「大缺工」,有少子化、工作價值觀、科技島搶人、電商、You Tuber、直播主、外送員等各種因素,壓縮服務業的人力池。其次是「飲食通膨」,包含供應鏈斷鏈,極端氣候,食材供需失調,業者面臨斷貨或過期丟棄食材問題,甚至將有不肖廠商銷售過季食材等問題出現。同時還有,國際及國內原物料價格上升,各國通膨攀升失控等問題。

簡而言之,目前經歷的「飲食通膨」,是成本推動,也是需求拉動,可預期2022年漲勢更加全面。還有,像是「能源短缺」,運輸成本增加,宅經濟爆量,物流能量過載,造成供應鏈斷。以及外送外帶需求量增,包材、設備短缺。

最後要提體驗行銷,台灣餐廳呈現兩極化。一種是鎖定高端消費群,一是平價消費。新型態餐飲當道,暗黑(Dark)、雲端(Cloud)廚房順勢崛起。

 

 

前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長陳俊安

  • 餐飲業的鉅變

疫情這兩年,其實旅宿業與餐飲業的波動是相當雷同。第一斷裂點是在疫情發生時是20202-4月。第二段則是20205-7月台灣本土疫情爆發時,政府在5月緊急展開旅遊相關補助政策,當時餐飲業的外送比例就已產生巨變。

前兩年餐飲業的外送成長7-8%,在傳統餐飲的成長比例不高,主要成長集中在飲料店業12%,而外燴及團膳承包業成長18%最為顯著。

圖2.png

餐飲業的營業額(3)1115月一路攀升,89月數據尚未公布,但我預估這兩個月成長年增率(4)應已超過疫情前,也就是論壇舉辦當下,正面臨兩年半疫情的轉折點,正式進入「與疫共存」,人民的心理不再恐慌,同時民眾的消費及生活型態,正式進入「疫後生活」。

109-111年 餐飲業營業額淡旺季波動走勢圖(經濟部統計處) 

圖3.png

110.07~111.07 餐飲業營業額及年增率(經濟部統計處)

圖片4.png

在零售業營業額及網路銷售占比數據可見, 1112季網路銷售佔比已達歷史最高峰,未來仍持續向上,也代表餐飲業的網購市場一定會持續上升,不會再回頭。

圖5.png

  • 餐飲業的適應與趨勢

() 外送宅配大成長

  1. 外送平台興起,根據資策會MIC調查,消費者前二選平台為foodpanda78%)與Uber Eats61%),徹底改變台灣餐飲市場的銷售型態。
  2. 吸納社會勞動力,正職及兼職登記的外送員已超過十萬人,以20-40歲為核心,正是台灣傳統服務業就業市場的主力,這群人因為工作型態自由、薪水高,而心甘情願並樂於進入外送市場,擔任外送員,這現象將是長期影響產業人力的議題。
  3. 民眾減少出門及降低接觸。

()餐飲市場已分眾化,隨著外送比例提高,也逐漸發展出小眾市場。

  1. 外送平台加速餐飲分眾(飯店、餐飲集團、餐廳、小店家及雲端廚房)
  2. 消費者餐飲消費習慣分眾。

()餐飲科技大成長

  1. 行動支付普及化。
  2. 餐飲訂購及點餐技術發展。

 

  • 餐飲業的挑戰~ 疫情確實是餐飲結構變革的催化劑

(一) 外送平台高抽成對餐飲本質的影響。訂房平台約10%~15%,最高到18%。外送平台30%,未來是否會對餐飲菜色內容產生影響?

(二) 十萬以上的外送平台勞動人數,對服務產業已產生重大影響。

() 外送外帶一次性產品對綠色餐具是否有幫助?

() 數位點餐支付趨勢下的創新產業,Ex雲端廚房,因為不用店面,可預先接單,控制成本,創業成本低、宣傳成本低、單量越大成本越低,這已有相當多年輕創業成功例子,值得大家關注。#

 

 

 

<交流詢答>

主持人:蔡其昌(立法院副院長)

與談人:周廷彰(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 / 黃宗成(國立嘉義大學教授)

 

Q1:臺東日暉渡假村董事長鄭越才:

旅館業缺工問題,是否開放外籍勞工解決?

A1

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周廷彰:

業者反映,希望在就業服務法50條中,建教合作外籍生工作時數20小時延長至40小時。教育部回饋,因某些學校出狀況,學生主要以學習為目的,擔心提高工時過高,會有問題。另,希望在就業服務法46條,將觀光服務業納入,比照營造業、高科技業,聘請外籍勞工。就此,勞動部希望觀光業能改善就業環境、提高員工薪資。但事實也非單純提高薪資問題,除疫情影響,主要是找不到人,但涉及開放修法,勞動部須做研議。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

78年前與勞動部溝通過,例如,移工薪資2.5萬,台籍需3.5萬,業者則可繳1萬就業安定基金,申請移工,就不會有COST DOWN的問題。勞動部須站在保障台灣勞工就業權益的立場,但業者現況是請不到人,如要證明業者並非為了請低價移工,取代台灣人的工作機會,建議可透過繳就業安定基金證明,我也會請辦公室與勞動部反映。

 

中華民國旅館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暨發言人鄭生昌:

全聯會與勞動部人力發展署溝通多次,仍卡在不開放服務業的外籍移工。旅館業也提過許多專案,例如比照農業的短期2-3年移工,這部分勞動部也尚未同意。雖勞動部後來有提出,旅宿業只要開出3萬元房務薪資,仍找不到人,勞動部就願意試著研議,但事實上台北、台中的房務人員薪資都已超過3萬元,仍找不到員工,但勞動部仍不願意朝開放部分進行,而勞動部的媒合人力專案,因房務是重勞力工作,找到的二度就業中年婦女都因體力無法負荷。至於就業安定基金,我無法代表全體承諾,但旅宿業有討論朝向,比照農業移工基本薪資2.8萬元,另繳2千元就業安定基金,業者是願意的。重點仍是勞動部須同意開放。

 

國立嘉義大學教授黃宗成:

台灣旅遊業遇缺工,國外也相同,特別是日本、韓國也在復甦,也面臨大缺工。過去都是這些國家業者找我要人,現在則是美國台商、日本業者找我要人,台灣業者要人就完全找不到。因學生到日本最低薪資是新台幣5萬起跳,到美國基本薪資又比日本高,這是薪資結構問題,像台南市政府舉辦半導體廠商徵才,都是一萬人起跳,這些都會排擠到餐旅業的用人,缺工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現階段,台灣人才不足,也讓日本業者轉向越南,爭取產學合作學生,如果台灣腳步太慢,縱使開放國外勞工,也很難找到優質人才。

另一困境,則如屏科大蘇衍綸教授提到,教育部也在砍餐飲業學生名額,這些都會讓人才供不應求。要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仍要回到餐飲業人力薪資提升,但目前政府一直調高基本工資,也不能全部嫁接業者。剛談到幾百億交給勞動部的就業安定基金,都是只進不出,建議可比照蘇貞昌院長提出,大學調薪3%,由教育部吸收的方式,針對弱勢產業的調薪,由安定就業基金,協助餐旅業者將人力薪資提高。如此,就業安定基金也有意義,本土勞工也會有感。

 

景文科技大學旅館管理系主任王斐青:

薪資並無太大問題,台北萬豪、遠東、六福萬怡都已將越南學生薪資調高到34萬元。新南向仍是政府重要政策,但今年全台九月即將入學的越南學生,卻因疫情無法考華語文測驗,被教育部擋住,無法進來。是否可與外交部協商,讓學生進來後,學校保證半年內讓學生通過考試,不通過就遣回。因這些同學都通過面試,會穩定待在台灣四年,學生繳學費主要目的是學習,但也要打工繳學費,也一定願在旅館業就業。此部分若解開,也可立即紓解一部分人力問題。(蔡其昌副院長:這部分馬上請立院辦公室聯繫處理。)

 

Q2:金龍永盛旅行社總經理楊琮霖:

旅館缺工、旅行社則是缺客人,國境開放是否提前預告,以利商品規劃行銷?

A2

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周廷彰:

觀光局已與指揮中心商討中,觀光局立場是期許出入境可同步開放,疫情考量下,有階段性考量,目前仍傾向團體遊優先。指揮中心也理解商務與團體旅遊差異,無法用3+4規範。其次,業者在產品包裝上架需要時間,因此宣布前一個月會預告,讓業者有時間進行包裝與行銷。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

開放時程很難有答案,交通部立場與業者一致,主張開放,但現實的對立面是防疫,需依指揮中心宣布。但確定的是,指揮中心目前在國家政策,共存前提下,讓人民正常生活是不會變的。現階段,BA4BA5染疫人數仍持續上升,需看民眾對疫情恐慌程度。因科學證據下統計,打過疫苗染疫的民眾,99.6%都是輕症,而解禁是社會觀感問題,如果民眾都覺得無感,指揮中心必然朝解禁方向走。我認為,10月應有下一階段的開放,但強調,這並非立法院的立場,而是個人預測。

 

Q3.交通部71日正式公告,遊覽車司機工作報到至結束不得超過11小時。實際操作有困難,業者應如何遵循?

A3:

交通部觀光局業務組課長邱重榮:

旅行社反映無法在用完餐將客人送回飯店。公路總局考量旅遊安全問題,工時不得超過11小時的規定,旅行社也願配合,但遇到實際操作的困難,已訂9月將召集旅行公會與公路總局開會研議如何處理。#

arrow
arrow

    觀光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5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