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陸客無解..新南向簽證不友善..全球瘋出國台灣又被缺席..臺灣觀光產業還有好消息嗎?
前陣子「Team Taiwan」一場台灣運動觀光的全民嘉年華,把臺灣2300萬顆心喚醒,大巨蛋的震天加油聲,不只喊出了一座世界冠軍,更像是臺灣運動觀光起風的前情提要,如果,運動觀光民氣可用,我們如何把握,我們如何放大,這得來不易的老話題新商機,不過坦白說,我們可以選擇的也不多了!
因此,論壇138期我們小心翼翼的選擇「運動賽事」這個主題,希望不虛擲得來不易的民氣,更希望藉由意見領袖見解,再次重新審視運動商機!
產官學對運動觀光各有立論,但都正向期待..臺灣可運用氣候優勢安排不同賽事,運動觀光有全年無休商機,其中馬拉松與自行車是運動觀光首選,因為參賽人多且結合地方特色。如能把單純賽事進階到「運動旅遊目的地」,常態性有成千選手加上陪同親友,對偏鄉渡假型飯店絕對商機無限。因此賽事已不僅是單一競賽,而是帶動地方旅遊催化劑。雖然運動觀光產值遠勝一般旅遊,但成敗關鍵仍靠有效協調,過去賽事由體育單位主導,未來跨部門合作將成主流。以中職在六都例賽為例,消費仍屬球迷自發,地方政府應主動結合賽事為城市找商機。# 論壇召集人吳明駿
與談成員~(按姓氏排列)
1.參賽人多且結合地方特色 馬拉松與自行車賽是首選
(鄭明岡/前花蓮太魯閣山月村總經理)
2.中職消費仍屬球迷自發 地方政府應結合賽事找商機
(蔡其昌/立法委員、中華職棒大聯盟會長)
3.「Team Taiwan」:台灣運動觀光的全民嘉年華
(劉喜臨/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教授)
4.運動賽事不僅是單一競賽 而是帶動地方旅遊催化劑
(黃國維/屏東縣政府交通旅遊處處長)
5. 運用氣候優勢安排不同賽事 臺灣運動觀光全年無休
(黃宗成/國立嘉義大學觀光休閒研究所教授)
6.從運動賽事到「運動旅遊目的地」
(陳俊安/前臺南市政府觀光局局長)
7.上千選手+陪同親友 休閒渡假型飯店協辦商機無限
(張積光/墾丁福華渡假飯店總經理)
8. 運動觀光消費遠勝一般旅遊 成敗關鍵靠有效協調
(高俊雄/南華大學校長、前體育署署長)
9.過去賽事由體育單位主導 未來跨部門合作將成主流
(余明勳/花蓮縣政府觀光處處長)
論述全文(記者孫于茜、吳季軒採訪編輯)
參與人多且結合地方特色 馬拉松與自行車賽是首選
(鄭明岡/前花蓮太魯閣山月村總經理)
運動賽事能夠有效帶動觀光收益,因為這不僅僅是選手的參與,還包括選手的家屬、啦啦隊等,這些人都會帶動住宿、餐飲、交通及當地特產的消費。因此,舉辦大型的國際賽事,特別是參與人數眾多的馬拉松,比如峽谷馬拉松能吸引上萬人。另外,自行車賽事雖然規模較小,一場比賽也能吸引數百至上千人參與,這些對觀光產業絕對是一大助力。
政府在規劃運動賽事時,應制定年度計畫,確保活動具備連續性。例如,花蓮每年 11 月後天氣最穩定,因此峽谷音樂會與馬拉松賽事,通常會選在此時舉辦。而夏季則適合挑戰型活動,如泛舟、溯溪、跳海等。不僅運動,像語言比賽、原住民文化競賽等,尤其是小學生比賽,更能吸引大量家屬共同到訪。
觀光業者應該針對運動賽事的需求,提供完整的旅遊與住宿配套方案。例如,不同星級的住宿選擇,或在比賽前安排親子活動,或提供符合選手需求的膳食選擇。比賽期間,活動附近的飯店可設置專屬洗浴區,收取合理的清潔費用,讓選手能夠賽後立即沖洗,提升整體體驗。此外,家屬也能夠參與其他觀光行程,如半日遊或一日遊,讓整體消費層面更加多元化。
臺灣擁有豐富的地理條件,適合舉辦多元運動賽事,如馬拉松、鐵人三項、自行車賽、射箭比賽等。其中,馬拉松與自行車賽事尤為適合,因為這類賽事不僅參與人數多,且容易與地方特色結合。
例如,花蓮可以充分運用花東縱谷與東海岸景觀,設計兩日自行車結合馬拉松的挑戰賽,第一天走花東縱谷,第二天走海岸路線。這樣既能讓選手體驗不同風景,也能帶動沿線觀光。而且科技業人士壓力大,運動成為他們放鬆的重要方式,因此每個月甚至每週舉辦不同規模的比賽,能夠形成穩定的運動觀光流量。
運動觀光應該成為一種流行文化,就像目前很夯的棒球運動,因球場與基礎建設提升,整體水準也隨之提高,氣氛帶動下,許多部落小孩也開始打棒球,可預期台灣的棒球運動將越來越蓬勃發展。同樣地,各類運動賽事應持續舉辦,像是射箭、自行車、馬拉松等多種賽事,都能成為觀光吸引力的一環,從小型到中型、大型賽事都應涵蓋,讓臺灣成為「運動島」。#
中職消費多屬球迷自發 地方政府可結合賽事找商機
(蔡其昌/立法委員、中華職棒大聯盟會長)
運動賽事與觀光產業的結合,已成為全球旅遊發展的重要趨勢。臺灣擁有豐富的運動賽事資源,若能透過政府積極推動、地方政府與賽事主辦單位緊密合作,並搭配完善的觀光配套措施,將能有效提升城市競爭力,吸引國內外遊客,創造龐大的經濟效益。未來,如何讓運動賽事成為城市品牌行銷的利器,將是地方政府與觀光業者值得深思的重要課題。
運動賽事與所有藝文活動、演唱會等表演,都是透過事件活動,達成觀光發展的目的。運動賽事對觀光產業的帶動效益,已在全球多個成功案例中獲得驗證。例如,每屆奧運會、世界盃足球賽等國際賽事,都能為主辦城市帶來龐大的旅遊人潮與經濟效益。以近期的巴黎奧運為例,活動期間當地飯店住房需求大增,導致房價上漲一到兩倍,甚至一房難求,這正是大型賽事或活動事件所能帶來的商機。
在臺灣,職棒賽事同樣具備強大吸引力。每當中華職棒進入季後賽、台灣大賽或明星賽期間,都會吸引大量球迷湧入台北。由於比賽通常在夜間進行,外地球迷在當地住宿、用餐,帶動整體觀光與餐飲消費,進一步創造龐大的經濟產值。近期臺灣與韓國舉辦的職棒交流賽,更成功吸引韓國球迷組團來台。像這類大型運動賽事,球員跟球迷及親友來台後,帶動的住宿、餐飲、旅遊等觀光產值及影響力不容小覷。
許多城市雖因賽事吸引球迷湧入,但地方政府並未進一步整合資源或推出相關配套措施,導致無法充分發揮觀光效益。與之相比,高雄市在演唱會與藝文活動上,主動且有意識的經營策略,值得借鏡。透過舉辦國際級歌手的演唱會,高雄成功塑造了「演唱會之都」的城市品牌,吸引大量粉絲前來朝聖,甚至在演唱會結束後,仍能延續這些遊客對城市的印象,進一步提升觀光吸引力。同樣的策略若能應用於運動賽事,勢必能為城市觀光帶來更長遠的效益。
儘管運動賽事對觀光產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目前台灣各地方政府與賽事主辦單位的合作仍顯不足,是較為可惜的地方。以中華職棒的角度來看,運動賽事多停留在球迷自然而然在比賽當地消費的階段,缺少地方政府主動積極提供資訊,與積極增加產值的動作,例如提供賽事補助、行銷宣傳,甚至規劃周邊活動,讓球員與球迷在比賽之外,也能體驗當地特色旅遊。
舉例,各地方政府爭取中華職棒舉辦明星賽的場地時,如果地方首長支持意願高,就可藉由配套措施在預算或行政上提供支援,該城市被選擇的機會就會大增。其次,可藉由該活動的配套行銷,在預期參加活動的人數外,進一步提升參與人數及消費產值。例如,針對外地與國際球迷,地方政府可推出住宿優惠、交通票券、美食推薦等配套措施,增加吸引力。透過發放住宿券、餐飲折扣券,或設計「觀賽+旅遊」的行程等各種觀光促銷手法,讓球迷在比賽結束後,願意停留更長時間,進一步創造旅遊商機。不管是運動賽事或藝文活動的主辦單位,往往都只專注在活動本身,而活動與城市的連結,仍需靠地方政府的積極作為,才能將賽事的效益延伸到觀光。#
「Team Taiwan」:台灣運動觀光的全民嘉年華
(劉喜臨/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研究所教授)
近期,臺灣棒球熱潮帶動全民齊心的意志,「世界棒球12強賽」中華隊勇奪冠軍,振奮全臺士氣;同時「世界棒球經典賽」臺灣隊也順利取得參賽權。中華職棒會長蔡其昌以「Team Taiwan」為品牌核心,成功整合棒球運動與觀光資源,為臺灣運動觀光帶來嶄新風潮。這股熱潮不僅促進了國內外觀光旅遊參賽、觀賽人次,更為臺灣進一步爭取國際大型運動賽事(Mega Event)奠定基礎,誰敢說台灣無能力辦理世界盃、全球性運動賽事呢!
從行銷理論角度觀之,運動賽事能夠帶來巨大的品牌曝光與形象塑造機會。依據Kotler的「事件行銷」理論(Event Marketing),成功的運動賽事不僅能快速吸引媒體關注,更能形塑目的地品牌特色。我們借鏡國際經驗,2022年卡達世界盃創造了約200億美元的經濟收益,並顯著提升了該國及周邊國家的基礎民生設施。此外,奧運就是一株搖錢樹,從洛杉磯奧運開始,如2012年倫敦奧運結束後四年內,旅遊人次達到3,500萬,帶來210億英鎊的觀光消費額,貿易與投資效益達142億英鎊,至2020年新增約62至90萬個工作機會,並創造約280至410億英鎊的GDP。
臺灣在自行車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亦十分突出,多年來,臺灣以「看到自行車想到臺灣、想騎自行車就到臺灣」的品牌思維,舉辦「臺灣自行車節」,尤其是國際知名的「KOM登山王」比賽,每年吸引全球登山自行車好手前來爭取榮譽,彰顯臺灣在運動觀光賽事上自辦能力的國際水準。此外,萬金石馬拉松、太魯閣馬拉松、台北馬拉松、馬祖硬地路跑等臺灣重要馬拉松活動也已成為國際矚目的賽事,吸引大量國內外跑者參與,帶動臺灣觀光與經濟發展。
政府部門在規劃將運動賽事導入觀光產業時,應採取「政策創新變革」的角度,推動跨部門與跨產業合作。日本政府於2011年6月制定「運動觀光基礎推廣方針」,並於2012年4月成立日本運動觀光推廣機構(JSTA),以整合觀光、交通與地方自治團體資源,成功建立國際體育賽事品牌策略。
此外,日本YOSAKOI索朗祭透過創新節慶模式,以街舞、社區營造、大學社團等捲動全日本「祭」風潮,臺灣臺中市也引進自辦踩舞祭。對於爭取國際大型賽會,中央政府目前係以MICE策略來進行輔導獎勵,但力道稍嫌不足,政府亦當可藉由中央與地方合作,打造類似的「運動觀光策略聯盟」,透過稅務優惠、場地使用便捷化、國際宣傳補助等措施,積極吸引國際賽事來臺。
觀光業者在運用運動賽事創造商機時,應掌握「體驗經濟」理論,依據Pine & Gilmore的觀點,消費者追求的是獨特的體驗與故事。業者可將運動賽事結合觀光元素包裝成具有深刻文化體驗的旅遊行程,例如提供「運動賽事觀賞與在地文化體驗」的套裝行程,或以選手需求為核心,藉由台灣四季如春的特性,設計專業訓練場地、健康飲食規劃與觀光行程相結合的產品,透過數位行銷工具,將臺灣特有的旅遊體驗推廣至國際市場。另外,觀光業者與政府應共同推動「地方品牌化」與「故事行銷」策略,建立具吸引力的運動觀光品牌。例如,花東地區每年舉辦的自行車環花東賽事,不僅提供運動競技,更將當地部落文化與特色景點融入賽事中,塑造完整且具深度的旅遊體驗故事,成功吸引國際自行車愛好者關注。
臺灣觀光最容易搭配的運動賽事類型應聚焦能展現臺灣特色的戶外賽事,例如長跑、自行車、鐵人三項、登山越野跑等,這些活動與地方創生及農村再造計畫結合效果尤佳。如臺東池上稻浪馬拉松、南投日月潭泳渡賽、花蓮太魯閣峽谷馬拉松等,均已成功將當地自然人文資源與賽事深度結合,形成獨特品牌特色。
未來,政府與觀光業者應集中資源提升臺灣年度運動觀光亮點,創造更多元化的經濟效益。簡言之,臺灣觀光與運動賽事的結合,需藉「政策創新變革」整合跨界資源,觀光業者則應透過「體驗經濟」與「故事行銷」,強化品牌形象並提高觀光經濟效益,進而實現運動觀光市場的永續發展。
運動的孩子不會變壞,是的!
以運動結合觀光才能創造全民福祉!大家一起Team Taiwan!#
運動賽事不僅是單一競賽 而是帶動地方旅遊催化劑
(黃國維/屏東縣政府交通旅遊處處長)
屏東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與豐富的人文風情,壯闊的海岸線、綠意盎然的山林,使其成為發展運動觀光的理想地點。透過舉辦國際級賽事,如屏東滿州佳樂水ASC亞洲衝浪聯盟巡迴賽、日本航空墾丁國際馬拉松、世界自行車日等,成功吸引大量選手與親友來訪,進一步促進當地觀光經濟。
運動賽事不僅帶來運動愛好者,還能吸引親友團與觀賽人潮,間接帶動屏東的住宿、餐飲、交通及伴手禮市場。例如,許多選手與觀賽者會提前抵達屏東適應環境,或在賽後安排旅遊行程,造訪滿州、墾丁、牡丹等周邊景點,延長停留時間,提高消費額。此外,在補給站提供萬巒豬腳、港口茶、可可、咖啡等在地特色食品,讓參賽者在比賽中感受屏東的美味。同時,透過數位行銷與社群媒體的推廣,屏東的運動賽事得以提高國際能見度。
運動賽事不僅是單一競賽,而是帶動地方旅遊的催化劑。例如,透過社群媒體行銷、選手之夜等活動,吸引全球運動愛好者認識屏東的運動賽事與觀光亮點。
此外,舉辦大型國際賽事,如職棒賽事、國際衝浪比賽等,不僅能吸引國際媒體關注,創造全球聲量,也能帶動城市商機。例如,大巨蛋舉辦職棒時,吸引3至4萬人湧入,間接帶動周邊商機。
屏東縣政府也積極與國際體育組織合作,爭取亞洲及全球知名賽事在台舉辦。例如,計畫與亞洲衝浪聯盟簽訂備忘錄,將佳樂水衝浪嘉年華納入積分賽制,以吸引更多國內外衝浪選手前來競技及旅遊,提升國際能見度並建立運動觀光品牌。
觀光業者可透過運動賽事擴大觀光產值。例如,舉辦「選手之夜」活動,結合在地觀光體驗,如原住民文化表演、特色美食市集等,讓參賽者與觀賽者更深入了解屏東。
不同類型的運動賽事擁有不同的受眾群體,業者可根據需求設計專屬旅遊套裝行程,如「運動挑戰+生態旅遊」,將海洋運動賽事與潮間帶生態導覽結合,或將山地賽事與原住民部落體驗串聯,提供更豐富的旅遊選擇。
此外,住宿業者也可推出運動友善服務,如特製營養餐點、賽事接駁、賽後按摩放鬆等,提高選手與觀眾的住宿意願。餐飲業者亦可開發期間限定的運動套餐,如高蛋白、低負擔的健康餐點,吸引運動觀光客品嚐,進一步擴大市場影響力。
屏東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與完善的住宿餐飲條件,適合舉辦多種類型的運動賽事,與觀光結合,促進旅遊發展。
• 路跑與馬拉松:日本航空墾丁國際馬拉松,讓跑者在恆春半島的山海美景中奔跑,或四重溪溫泉路跑,賽後能直接泡湯放鬆,提升旅客停留時間與消費。
• 自行車賽事:推動低碳旅遊,透過糖鐵自行車道綠美化計畫,串聯南州糖廠與萬金教堂等景點,並舉辦挑戰賽或體驗日,提升自行車觀光便利性。
• 水域與海洋運動:墾丁、南灣、大鵬灣等地適合舉辦衝浪、風帆、SUP競賽與自由潛水賽,並可結合海洋生態旅遊,如珊瑚礁保育導覽與潮間帶探險,體驗海洋之美。
• 極限運動:攀岩、滑翔傘、溪降等挑戰型賽事,能與原住民文化結合,體驗排灣族與魯凱族技藝。此外,越野跑、山地車賽等生態探險型賽事,也能吸引熱愛挑戰的運動旅客。
透過政府、觀光業者及體育團體的共同努力,屏東可將運動賽事發展成為推廣觀光的核心策略,不僅能提高國內外遊客旅遊意願,也能讓屏東的自然之美與在地文化,透過運動旅遊被世界看見,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運用氣候優勢安排不同賽事 臺灣運動觀光全年無休
(黃宗成/國立嘉義大學觀光休閒研究所教授)
運動賽事對於觀光產業的發展具有巨大潛力,透過政府與業者的共同規劃與合作,不僅能提升當地經濟,也能促進國際交流與城市發展。
首先,政府在運動觀光的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運動賽事的舉辦需要場地、專業人才與經費,而這些資源大多掌握在政府手中。許多國家已經將大型運動賽事與都市更新、社區發展相結合,成功吸引大量遊客。例如,若能讓世界大學運動會回歸大學體系,台灣的高等教育機構可提升運動設施與學生住宿品質,使其符合國際標準,進而帶動城市發展。
其次,觀光業者可藉由運動賽事創造商機。尤其住宿與餐飲業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尤其是大型賽事舉辦,國際運動員與觀光客湧入,多則幾十萬人,少則千人,住宿與餐飲需求將大幅增加。因此,觀光業者應提升服務品質,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設施與專業人才,並提供優惠套裝行程,如住宿折扣、延伸性的觀光服務,像是餐飲、周邊觀光旅遊等,以提高旅客滿意度。藉此強化員工的外語能力,如英語、日語及東南亞語言,能夠提升國際旅客的服務體驗。
運動觀光的發展對於台灣具有三大效益。第一,運動環境提升,如國民體育中心與大學運動場館的升級,並提升公共設施的國際化,例如捷運標誌多語化,有英、日、韓文等。第二,增進國民的健康,透過多元運動賽事讓民眾養成運動習慣,達到強身健國的目標。第三,帶動經濟發展,從住宿、餐飲到旅行社與當地導遊等相關產業皆能受惠。
台灣擁有適合發展運動觀光的天然與人文條件,各地可發展不同類型的運動賽事。例如,都會區如台北、高雄的巨蛋可承辦棒球、足球等國際級賽事,而偏鄉地區氣候宜人,如台東則適合發展鐵人三項、國際馬拉松、自行車賽等活動,吸引特定運動愛好者。此外,日月潭泳渡活動、金門元旦的馬拉松等皆已證明台灣發展運動觀光,都可為觀光旅遊業帶來巨大效益。
台灣要發展運動觀光,可分12個月,四季安排不同的運動主題,讓台灣的運動觀光全年無休。為使運動觀光產業更具競爭力,政府與觀光業者需密切合作。台灣更可與鄰近國家如日本、韓國合作,例如邀請日韓棒球隊來台進行冬季訓練,或推動台灣旅客參與國外的冬季滑雪旅遊,藉此促進國際觀光交流。
總結而言,透過政府有效規劃、觀光業者的積極配合,以及運動賽事的多元發展,台灣的運動觀光可望成為吸引國際旅客的重要亮點,進一步提升觀光收益與城市競爭力。#
從運動賽事到「運動旅遊目的地」
(陳俊安/前臺南市政府觀光局局長)
運動賽事觀光雖能短期帶動觀光收益,但臺灣應進一步打造「運動旅遊目的地」,實現長期永續發展。2025年8月即將成立的運動部,若能與交通部觀光署及地方政府協作,將成為推動運動觀光的重要關鍵。
一、觀光業如何透過運動賽事創造收益
運動賽事觀光多聚焦於短期賽事,如馬拉松等,然賽事結束後旅遊熱度迅速下降。筆者主張應轉向「運動旅遊目的地」模式,提升長期品牌效益。例如,日本北海道以滑雪聞名,成功打造冬季運動旅遊勝地,使當地觀光產業長期吸引運動愛好者造訪。
盤點觀光署力推多年的「台灣觀光年曆」品牌活動計有68項,和運動觀光相關的有15項,約佔22%,馬拉松賽事即佔2/3,有10項之多;其餘為自行車2、游泳1、帆船1及熱氣球1。臺灣可善用自然資源,整合登山、單車、水域活動等運動賽事,發展長效運動旅遊目的地品牌,可穩定提升區域觀光收益。
二、政府如何規劃將運動賽事導入觀光
運動部成立後,可結合觀光署與地方政府,推動「運動旅遊目的地」,並以「台灣觀光年曆」的15項運動賽事為基礎,制定完整政策,帶動區域經濟。中央政策若能整合推動,則能促進地方政府與業者發展特色運動旅遊,如日月潭打造水上運動基地、墾丁發展衝浪文化、花東建立單車騎行路線等,並深化綠色旅遊,完善運動旅遊地之接待能力及綠色運輸、智慧導覽等軟體措施,提升便利性。運動部與觀光署應強化行政整合,將運動觀光納入臺灣觀光核心發展方向。
三、觀光業者如何藉運動賽事創造商機
若公部門強化運動旅遊品牌,觀光業者將能深化與運動產業結合,轉化賽事為長期觀光資源。策略包括:
1. 結合賽事推出主題配套服務:如主題飲食、觀光行程等。
2. 發展運動體驗型旅遊產品:如登山、路跑、衝浪、單車、潛水等戶外活動,結合專業教練與體驗服務等。
3. 提升運動旅遊地周邊服務:如裝備租借、運動友善餐飲、賽事文創紀念品等。
四、臺灣觀光最容易搭配的賽事種類及方式
同樣聚焦於打造「運動旅遊目的地」之角度,臺灣適合發展運動觀光的賽事類型如下:
1. 路跑及馬拉松:發展平日馬拉松路跑安全路線及遊程。
2. 棒球與籃球賽事:如結合中華職棒之城市賽事,打造季節性之球迷專屬旅遊行程。
3. 水域遊憩運動:結合主題賽事或水域培訓認證,深化水域遊憩內涵。
4. 登山與越野賽事:發展臺灣高山旅遊及山林賽事,吸引全球健行與越野跑者來台挑戰。
5. 自行車賽事與長途騎行:臺灣擁有完整的自行車基礎設施與壯麗環島路線,已吸引不少國內外旅客進行長途騎行,「環台騎行」可做為重點推廣主題。
6. 電競與新興運動:結合電競賽事與科技體驗,發展臺灣成為亞洲電競旅遊中心。
結論:運動賽事觀光 × 運動旅遊目的地,臺灣的下一步
臺灣發展運動觀光不應只侷限於單次賽事之思考,而應著眼於建構長期的「運動旅遊目的地」。隨著運動部的成立、觀光局升格觀光署,政府應推動運動與觀光產業融合,讓臺灣成為亞洲運動旅遊勝地。#
上千選手+陪同親友 休閒渡假型飯店協辦商機無限
(張積光/墾丁福華渡假飯店總經理)
近年來,運動賽事帶來的經濟效應是大家有目共睹,而墾丁福華自2007年以來,在運動風氣尚未盛行的年代,便積極承辦過許多國內、外的運動賽事,現在已成為墾丁各大國際運動賽事的首選合作夥伴。
舉辦運動賽事最基本的配套包括場地、住宿及餐飲,除了這些直接營收之外,賽事帶來的「人流」亦是提升收益的關鍵。來自數十個國家的上千名選手與隨行人員,匯聚一堂,使運動賽事與觀光產業相輔相成,形成跨領域的合作模式。
現今運動風氣盛行,國人對於各項運動賽事的關注度高漲,已成為國民話題。建議政府應適時挹注資源以鼓勵運動協會、公會、主辦單位持續舉辦賽事,不僅能提供運動好手展現實力的平台,也能刺激周邊產業經濟效益,更能在國際間行銷台灣在運動賽事的正面形象,進而促進國民外交,增強台灣在體育界影響力,以及展現觀光競爭力。
墾丁福華舉行過數十場國際運動賽事,舉凡鐵人三項、馬拉松等,每場賽事參賽者成百上千,再加上陪同前往的親朋好友,飯店不僅能滿足活動空間寬敞的需求,還能提供大量客房數及上千人份的餐飲服務,這些都是協辦國際賽事的基本條件。對於渡假型飯店來說,協辦運動賽事可說是適得其所、相得益彰。
除此之外,藉由參與賽事為誘因,吸引人潮至觀光地區就是觀光產業的龐大商機,業者若能掌握周邊效應,以人流帶動金流,運動賽事結合觀光行銷不僅是未來趨勢,更已成為當下進行式。#
運動觀光消費遠勝一般旅遊 成敗關鍵靠有效協調
(高俊雄/南華大學校長、前體育署署長)
根據國內觀光旅遊調查顯示,運動旅遊的消費單價顯著高於一般觀光旅遊。以台灣馬拉松賽事為例,許多選手參賽前需購買裝備、報名費、住宿與交通等相關花費,使得整體消費金額比一般旅遊高出兩至三倍。此外,參與型運動賽事具有高度回流率,跑者一年內可能參加多場比賽,甚至結合旅遊行程,帶動當地觀光產值。
目前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運動旅遊項目包括馬拉松、自行車挑戰賽及鐵人三項等。其中,馬拉松賽事一年約舉辦600至800場,受疫情影響後仍呈現穩定成長趨勢。此外,自行車運動因台灣擁有完整的自行車道規劃,吸引國內外騎行愛好者。而鐵人三項結合游泳、自行車與跑步三項運動,則吸引一批專業與進階級運動愛好者來台參與。
政府需加強協調 促進運動與觀光整合
大型國際運動賽事如世界棒球經典賽、12強棒球賽等,帶來龐大觀光效益。例如,去年在台北大巨蛋舉辦的12強棒球賽,場場吸引兩萬名觀眾進場,且許多觀眾還會購買紀念商品與體驗在地旅遊行程。然而,這類國際賽事的規劃與執行涉及多方單位,包括主辦單位、場館經營者與政府機關等,如何有效協調成為關鍵。
台灣現行運動賽事多由民間體育團體主導,如中華職棒負責職棒賽事、台灣自行車公開賽由相關協會主辦等,政府部門則在協助推廣與提供行政支援的角色上發揮作用。然而,由於場館經營權多屬民間企業,例如台北大巨蛋為BOT案,如何確保場館資源能有效配置並與政府政策相配合,仍需更完善的溝通機制。
建議政府應提前一年在規劃國際賽事時介入並整合資源,以確保相關旅遊行程能夠與賽事相結合。例如,世界壯年運動會將於5月17日在台北舉行,屆時將吸引來自全球超過6000名選手參賽,若能結合台北、新北、基隆等地的觀光資源,必能進一步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與旅遊產值。
台灣運動觀光發展前景可期
未來,政府與民間企業可進一步整合運動賽事與旅遊行程,如開發專屬賽事旅遊APP,讓參賽者與觀眾能夠快速查詢相關賽事資訊與周邊旅遊服務,提升旅遊體驗。此外,台灣若能成功爭取美國職棒(MLB)賽事來台舉辦,將有機會吸引更多國際觀光客前來。
目前台灣運動觀光發展已趨成熟,未來可進一步朝向雙軌並進模式發展,即「觀賞型運動觀光」與「參與型運動觀光」並行。例如,台北大巨蛋舉辦的大型國際棒球賽事即屬觀賞型,而馬拉松、自行車、鐵人三項則屬參與型。透過雙軌策略,不僅能夠吸引國際運動賽事來台,還能讓更多民眾親身參與運動觀光,推動產業整體升級。
隨著全球運動旅遊市場持續成長,台灣若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政府與民間的協作,未來有望成為亞洲運動觀光的重要據點,帶動整體觀光產業升級,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過去賽事由體育單位主導 未來跨部門合作將成主流
(余明勳/花蓮縣政府觀光處處長)
運動賽事已不再只是單純的體育活動,而是帶動經濟、文化與觀光發展的關鍵要素。例如,「2026年世界俱樂部龍舟錦標賽」將在花蓮舉辦,預計將吸引8,000名參與者,而這些選手及其親友在比賽期間的食宿、交通、旅遊需求,將形成龐大的經濟活動。隨著國際運動賽事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各部門的跨領域合作已成為趨勢,以確保提供完整的旅遊與賽事體驗。
運動賽事的影響力不僅限於比賽當天,例如,許多選手與家人會提前數日抵達賽事地點,並利用賽後的時間探索當地景點與文化,回國後,好的旅遊體驗,將創造下次再遊台灣,或透過口碑相傳,宣傳友人來台旅遊的機會,這些都能創造長期的觀光效益。
舉辦運動賽事時,也鼓勵觀光業者推動「旅遊套票」概念,結合交通接駁、住宿配套、在地美食,以及山林探險、海洋活動、原住民文化體驗等不同的旅遊行程,讓參賽者與觀眾能在來台或活動前就能獲得資訊,享受完整的賽事旅遊體驗。這樣的套裝服務不僅減少旅客自行安排的困擾,也能促進當地觀光產業的發展。
另外,不同國家的旅客對於觀光的需求各異,應該提供多樣化的行程。例如,當「海上最大圖書館」望僕號來訪花蓮港時,我們提供來自30多個國家的百餘名船員旅遊行程,發現各國旅客因文化背景而有不同的旅遊喜好,像是喜愛寧靜氛圍的旅客,選擇鳳林慢城文化體驗,感受悠閒與歷史氛圍。熱愛自然景觀的旅客,則選擇登山健行或海洋探索行程。
過去,運動賽事主要由體育單位主導,但隨著賽事影響力的提升,跨部門合作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模式。為籌辦2026龍舟國際賽事,花蓮縣政府已多次召開跨部門會議,以確保各項服務能夠無縫整合。觀光單位負責整合旅遊資訊,確保選手與觀眾獲得便捷的旅遊服務。原民單位則可提供文化體驗活動,讓國際旅客深入了解臺灣多元文化。農業單位規劃農遊體驗,將地方特色產業融入觀光行程。這樣的跨領域協作,不僅提升整體服務品質,也讓臺灣的國際賽事更具吸引力。
觀光必須讓人願意一來再來,才能達成永續的目的。例如自行車比賽後,選手或親友因美好的遊程體驗,延續下次來台深度旅遊的自由行。或是透過文化連結,例如,龍舟運動承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可以進一步將其與南島航海文化中重要的航行工具,「支架大洋舟」(Outrigger Canoe)結合,打造更具文化深度的國際賽事。
現今,運動賽事已與觀光產業緊密結合。未來,透過跨部門合作、深度文化融合與創新旅遊服務,臺灣將能夠打造更具吸引力的運動觀光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