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觀光的疫後商機】 (交通部觀光局) 臺灣觀光的疫後商機(125)

引言:

一場疫情,全球觀光產業都面臨生存嚴峻考驗,台灣也無從倖免;疫情解封,當大家已找到與疫共舞的解方後,如何迅速恢復正常運營,找回中斷已久的商業模式,應是所有觀光業者此刻最關切的。

 

疫後解封,代表觀光業所有的出境入境及國旅業者,全部回到起跑點重新出發,誰也沒有加權加分的特殊優勢,大家各憑本事搶商機…之前因為國門未開的<報復性商機>加分題,則從國旅業者公平釋出給出境及入境業者,只是之前已提前反應並收割完成的國旅業者,此刻終將面對另種形式的疫後空窗…除非,另群入境業者,順利全面接收報復商機,否則臺灣觀光終將迎來預期中<三家烤肉一家香>的市場現象。而弔詭的是,入境市場的開發拓展成敗,除了操之在己的政府民間努力外,卻又與地緣政治關係密不可分…

 

所以,解封後政府政策如何配套,給國旅業者的建議,兩岸嚴峻陸客市場如何調控,地緣政治對境外市場開發挑戰等…每項都影響<臺灣觀光疫後商機>的整體表現。觀光論壇125期,我們就邀集了產官學代表,引領大家逐一探討,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論壇召集人吳明駿

臺灣觀光的疫後商機(125)

論述全文(記者孫于茜採訪編輯/楊文慶攝影)

與談成員(按姓氏排列)

1.觀光署領航  深化國旅衝刺國際

(周廷彰/交通部觀光局代理局長)

2.報復性入境遊集中都會 景區業者苦撐待變

(張積光/墾丁福華渡假飯店總經理)

3.出境熱回疫前8成  國旅冷入境只有自由行

(楊琮霖/臺中市國際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

4. 疫後商機忌殺雞取卵  地緣政治風險應正視

(劉喜臨/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教授)

5. 疫後空窗+地緣風險+缺工  臺灣觀光挑戰多

(鄭越才/臺東日暉度假村董事長)

6. 鄰國搶先機逆差惡化  觀光圈助攻毀譽參半

(鄭生昌/中華民國旅館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

 

觀光署領航  深化國旅衝刺國際

(周廷彰/交通部觀光局代理局長)

壹、觀光署改制新氣象、確立觀光在國家社經發展位階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觀光局一直與產業站在一起,做產業最堅強的後盾,超前部署、穩妥有序推動各項防疫、紓困、振興措施,並透過「Tourism2025-臺灣觀光邁向2025方案」,因應疫後觀光環境的轉變,全面提升我國旅遊品質。

 

202210月國境解封,觀光產業日漸復甦,2023年是觀光轉骨年,即將迎來2024年國際市場躍升,適逢915日觀光局改制為觀光署,將持續落實「觀光主流化」,各部會及機關一起合作推觀光,同時,持續加強景點串聯,透過觀光圈區域旅遊品牌,整合在地食宿遊購行,打造旅遊服務產業鏈;此外,觀光署將提升觀光政策位階,兼具政策規劃與執行功能,並健全駐外人力配置,以即時掌握國際市場脈動;另2024年起將由觀光署辦理導遊及領隊評量,強化考訓用合一,培養觀光產業所需人才。升格為觀光署,將以更宏觀角度,透過多元方式持續深化國旅,並衝刺國際市場,讓觀光產業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貳、建立區域觀光軟實力、帶動多元主題旅遊熱潮

國境解封後,國旅市場面臨國人偏好出國旅遊之挑戰,如何吸引目光、留住客源?是現階段重要課題。臺灣追求永續觀光,應重視VP值,而非CP值。觀光局輔導觀光產業提升服務品質,以多元、在地、優質之主題旅遊,引導遊客分流及深度體驗,提升臺灣觀光品質及價值。在整備主題旅遊部分,以「觀光Plus」加值概念,持續精進優化,推動生態、文化、美食、樂活等四大主題旅遊,並結合春-台灣燈會、夏-台灣仲夏旅遊節、秋-臺灣自行車旅遊節、冬-台灣好湯等四大主題觀光活動,吸引國內外旅客四季暢遊臺灣。另為推展區域旅遊,觀光局13個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已成立17個觀光圈平台,整合區域內觀光業者,串聯遊程、共同行銷,目前已盤點出 27 項產品 19 條遊程,今(112)年更將持續擴大觀光圈商品通路及多元支付,建立正向產銷循環機制,邁向觀光圈2.0永續經營、自主營運之目標。

 

參、擴大吸引國際觀光客、衝刺國際來臺市場

為廣拓國際觀光客源,已向行政院爭取特別預算,辦理加速擴大吸引國際觀光客方案,透過新臺幣5,000元消費金及來臺旅行團獎助,吸引自由行旅客及團客來臺觀光,並配合觀光景點公共運輸接駁方案,優化台灣好行服務,提供台灣觀巴優惠措施,同時,推動觀光路廊在地有腳接駁服務,強化景點串聯功能。

 

此外,規劃主要目標市場精準行銷,展開各市場推廣活動,例如:組團赴日舉辦東京地區觀光推廣活動、參加「第36屆臺韓觀光交流會議」暨首爾觀光推廣活動,深耕東北亞市場;組團參加菲律賓、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國際旅展,拓展東南亞市場;港澳市場推出「療癒.台灣Soul Taiwan, So Taiwan」主題,吸引自由行旅客;參加全球最大的「柏林旅展」、全球郵輪展等,佈局歐美市場。透過各市場觀光代言人及運用不同管道強力宣傳,積極爭取國際旅客來臺,體驗臺灣豐富多元魅力。今年721日已迎接第300萬來臺旅客,已超越了季目標數。下半年將繼續衝刺,努力達成 112年國際旅客來台目標600萬人次。#

 

 

報復性入境遊集中都會 景區業者苦撐待變

(張積光/墾丁福華渡假飯店總經理)

疫情後開放國境,觀光產業面臨大變動,出國人多了,所以國內旅遊勢必量減少,國旅流失中高端消費者,加上疫情期間國內旅遊生態改變,中低端消費者,沒有帶來明顯的助益,例如旅行團,目前尚未明顯成長,加上公司行號為了避免相互感染、減少同仁群聚,公司旅遊也未見起色、員工旅遊改變方式,團體的量無形之中減少,這對國旅造成很大的衝擊,也正是疫後觀光首當其衝的困境。

 

開放國境後,政府應攜手企業,一起推動國內旅遊市場;國內業者,應該彈性操作消費金額,不該再居高不下;政府機關也可再發起補助,鼓勵國內觀光,有鑑於往年,推動觀光補助案帶來的成效,建議可以研議新的觀光補助方案,提升國人在國內旅遊的意願,進而推動國內觀光產業;另外,建議政府可研議提高出境稅收,開闢財源以投資國內觀光旅遊產業,提升國旅品質與競爭力。

 

當初陸客限縮,造成許多觀光業者面臨倒閉危機,甚至無法經營,衝擊觀光產業;再加上經歷疫情帶來嚴峻的處境,觀光產業至今尚未有效復甦。以觀光業者立場來說,建議政府將政治與觀光分開探討,避免政治政策影響觀光產業,限制了國內觀光市場發展;期盼政府能有限度地開放大陸觀光客,推動新的政策或觀光模式,以開啟兩岸觀光新的篇章。

 

台灣受限於地緣政治,本身就影響了境外旅客的分佈,進而影響旅客至台灣旅行的地點選擇。相較於疫情前,目前境外觀光客像是自香港、新加坡前來的觀光客,偏好以都市旅遊為主,地點以選擇台北、台中或高雄等地旅遊居多,所以自開放境外以來,渡假型觀光地區像是墾丁、宜蘭、花東等相對受益有限。平衡國內旅遊市場,即是目前面臨的挑戰之一;建議未來官方或旅行社能加強曝光國內休閒度假地點,加深境外旅客對台灣觀光地區的認識,以平衡市場進而共同成長。#

 

 

出境熱回疫前8成  國旅冷入境只有自由行

(楊琮霖/台中市國際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

對國人出境業務持樂觀態度,雖然仍有兩岸問題、通膨、戰爭、以及製造業庫存等因素影響,目前旅行社的業務量,平均恢復至2019年的78成,航空公司的航班、航線,也持續擴點增加。惟因缺工問題,機組人員未完全到位,機位取得困難。

 

針對入境市場,過去大陸佔2成,但兩岸團體禁令仍在,推動兩岸旅遊的旅行社勢必受影響。國人出境旅遊成長,從日韓到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甚至暑假期間的歐美地接社,都反映遊覽車不夠,無法再接團,可見各國入境熱絡。但台灣入境旅遊,目前則仍以自由行為主,目前對旅行社受益不大,除非探親、會議等,才會委託旅行社作小團體包裝。

 

國旅市場在疫後大爆發,到國境解封後,國人轉向出國旅遊,國旅市場的確有冷卻現象。旅行社在國旅市場操作,主要都是機關團體或福委會,七、八月份,國旅業績的確有下降趨勢,如製造業接不到訂單等,也會影響旅遊預算。除台北旅宿業因會議等住房不錯外,臺灣各地旅遊在平日都衰退,日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入境自由行旅客,則有陸續增加的情勢。

 

但這仍要回歸各飯店或遊樂場的經營更新,有些飯店因三年來生意不好,是否有能力改善軟硬體,也會影響客人回頭。另外,缺工也是一大因素,旅宿房間無法全面銷售。官方也要協助,不管是觀光局、各風管處、縣市政府,需在基礎建設外,對外推廣行銷,開發入境客源。出國是到其他國家花錢,唯有爭取入境國際客,才能帶動臺灣百工百業的經濟循環。

 

兩岸旅遊上,政府有國安或大選考量,但也不要認為台灣人這麼容易被統戰。過程中有來有往有為有守,需靠執政者智慧,如何調控須讓有權力的人思考,如何適度開放。例如,在團體旅遊未開放前,入台證審核是否適度放寬。其實,大陸早在5月已開放台灣團到大陸,但臺灣禁令仍在,雖然觀光局樂見其成,陸委會也同意,但因國安顧慮仍未核准。反而因此產生,臺灣遊客化整為零到大陸,再參加當地觀光團,但因台灣旅行社不能組團不能簽約、不能辦保險,因此如在大陸發生甚麼事,一查是台灣旅行社的擦邊球,或消費者回台告旅行社而產生糾紛,都是大問題。

 

地緣政治,兩岸緊張,透過新聞不斷報導,像日本或歐美客人擔心的就是,萬一來台旅遊兩岸開打。而各國的確針對不安全旅遊的高風險國也會提出警示。這些都有待中央跟各地政府,走出去推廣拓展客源,但兩岸關係又如此,導致遊客不敢進來,的確充滿矛盾,這需要為政者想清楚。#

 

 

疫後商機忌殺雞取卵  地緣政治風險應正視

(劉喜臨/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教授)

臺灣疫後商機是有需求、有市場的,端看業者是否能掌握,最重要的是不要殺雞取卵。因很多業者前三年比較辛苦,現在商機出現卻見質量不符情況,導致消費者反感,這是需要正視。

 

學術角度,疫後商機可分成六面向

一、國民旅遊的品質與升級。2024年會回到2019年水準,2023年可回到50%是正常的。出國市場想立即回到2019年水準也是不可能的,畢竟國際市場對國人仍有極大吸引力。目前國人在出國與國內旅遊各佔一半,出國族群多集中年輕世代,而家庭或較謹慎族群,仍多選擇國內旅遊。所以,國內旅遊品質仍要做好,並持續升級。現階段中高齡樂齡銀髮族,多選擇在國內,因此,交通部觀光局推「凰金旅遊標章」,主要是要求業者,不管在深度遊或特殊客群,都能將品質做好。未來業者應取得品牌認證,讓品牌能獲得國內外認可,包括綠色環保、永續旅遊或旅行業金質旅遊行程等,將國旅品質提升。為何要推國旅,事實上國際觀光一定是建構在國旅基礎上,我常說,民眾必須要喜歡臺灣,才有資格去推國際觀光,當你跟外國人說臺灣好玩,臺灣人卻說不好玩,這不是很奇怪?!

二、自然及戶外活動的焦點與轉向。疫後民眾開始走向戶外,如何發展自然景觀及戶外活動,像山區、海岸、溫泉等,雖臺灣沒有大山大水,但如何在這些活動中,加入解說及知識導覽,對民眾是具吸引力的。

三、健康與安全優先落實。疫後民眾會在意前往的環境是否安全?我也不斷呼籲政府,在防範相關傳染病或COVID-19上,有一定成效業者,在一定規範下給予標章,這對國旅及國際客,都是安心安全的旅遊證明。

四、數位化跟智慧旅遊的加速升級。現在缺工嚴重,觀光產業屬勞力密集產業,疫情間人力轉向服務及零售業,發現工作似乎較輕鬆愉快,薪水也不會少,因此,觀光業人力仍屬短缺嚴重。人力預估2年回復正常,原因是零售業及短期運輸業的成就感不如觀光產業,畢業生還是會慢慢回歸觀光業,但如何透過數位轉型及智慧化服務導入,強化並提升經營體質,才是現今觀光產業變革的重點要項

五、跨域多元合作。疫後許多企業發現只靠觀光業是無法存活,例如,旅行業疫情發生後完全沒生意,紛紛轉與過去合作夥伴,像伴手禮、餐廳等跨業結合,由此可見,觀光必須跟其他產業聯合跨業結盟,旅行業更不應被綁在特許制,導致業外收入都不能動,因此,跨域合作很重要。

六、永續觀光的倡議與實踐。歐美等國對責任旅遊已非常落實,尤其在選擇旅行社或旅宿業時,都會檢視業者是否認證,亞洲也一樣,因此,觀光業要吸引他國獎勵旅遊,就必須加強各項認證作為。正如臺灣上市企業比須將ESG納入經營管理要項,於年度財報中說明,因此,企業員旅等都須考量僅針對具有環境保育或永續認證之合格店家進行採購,這已是世界趨勢,不必然產業一定要追求國際認證,政府也可以建置屬於臺灣的永續認證讓產業跟進

 

業者角度,給政府建議有五面向:

一、促進客源市場回流。也就是國際市場如何復甦,這就必須回到前述,針對國旅與INBOUND市場有一致性,基本要將國旅品質落實。如何回流?政府對於不同市場策略性行銷應有所突破,找到目標客群,關注國際旅遊的限制或政策變化。

二、協助業務恢復及財務壓力。只要國際市場回流,至少入境旅次回到2019年水準,做到能支撐以前的INBOND市場,旅館、餐廳、旅行社就有較大空間。在財務上,政府要有適當協助,給民間援助不只是給錢,而是訓練或是有別於直接給錢的利息補貼,讓業者也能相對應的投資去做改善升級。

三、提供遊客需求與改變的訊息。觀光是比較辛苦的產業,尤其旅行社,全球趨勢的改變,政府可協助業者在全球趨勢、市場分級與預警等研究資料的取得,政府可與學界配合,對於遊客需求變化,提供業者最為產品包裝的參考。

四、建議營銷與推廣策略。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操作,政府未來應更加強與業者的互動。不同市場,操作都不一樣,例如,韓國是以團客市場為主,就必須了解組團社或接待社關係與需求,再給予行銷刺激,像香港是以自由行市場為主,與旅行業者較不相關,政府在進行相關行銷作為時,就應讓旅宿、縣市政府,甚至地接社,了解政府在香港觀光推廣策略上做了些甚麼。

五、協助產業合作與創新。諸如前面提到跨業、多元合作及智慧化,這些都需要投資,臺灣在別的部會已做很多,觀光相關部會如何將其他部會的資源與觀光套接,以前談的是文化界面套接,現在則需與資訊科技界面套接,例如與科技公司開發智慧化服務,或相關旅遊套裝。舉例,像北北基桃的TPASS交通運具,與國際觀光客的關係是甚麼?旅行業在包裝產品的過程如何運用?都是可思考的,也是媒合與產業的創新。

 

地緣政治及兩岸關係對入境遊衝擊

現階段國際觀光客雖有回流,但地緣政治對臺灣入境遊市場挑戰極大,尤其長程線市場,雖只佔入境20%上下,但短程線像日韓,許多人也會擔心臺灣安全問題,甚至也影響郵輪商佈局至臺灣的意願。兩岸關係複雜,造成國際旅客入境臺灣之心理受到影響。再來就是宣傳與市場推廣困難,因兩岸關係膠著,臺灣在境外宣傳也會受到中國抵制。另外,政治風險與國際合作,許多國際旅客甚至媒體,都認為臺灣是潛在危險目的地,要因應這問題,政府與產業都應共謀提出一些想法跟策略。

 

建議政府部分,提出七項建議

一、提供透明準確與即時資訊。不管是中央或觀光單位,都應主動與國際溝通,提供即時資訊讓全球了解臺灣。觀光本就是國際溝通交流的最前哨,交通部觀光局(署)應有更多的國際宣傳,讓大家了解臺灣,正如疫情期間宣傳COVID-19對臺灣影響低一樣。必須透過國際觀光客來台,了解台灣人民生活平穩。

二、強化旅遊安全措施。我們常講沒安全就沒旅遊。建議可從設施環境條件的安全性,帶出臺灣是安全旅遊環境。就如,近期國際評比指出,全球最宜居國家台灣排第五。

三、建立旅遊安全標準與永續認證。讓泛觀光產業都能經由訓練、考核取得認證,未來才可與國際接軌,接軌越順暢,才能讓對方感受到安全,因很多的不安全感受,來自於對臺灣的不熟悉。

四、積極對多元市場宣傳。臺灣會不會危險,有個直接的判斷因子,也是政府可以好好思考的。我個人也不希望大量陸客來台,但適度開放是必要的,目前陸客占比,在2019年為20%左右,是理想且正常的比例,而對於國際社會而言,因陸客在臺灣旅遊,臺灣會有危險嗎?這將是宣傳臺灣安全很重要的著力點。當然,政府有另外的政治思維,民間不便置喙,但以目前尚未開放陸客來台,反讓國際間更覺得兩岸的確有極大問題。爰此,我認為兩岸適度地旅遊往來及溝通仍是必要的,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臺灣自己。

五、國內旅遊的升級。如前所述。

六、建立危機管理機制與緊急支援體系。這指的並非要應付台海戰爭危機,而是觀光業常因某事件(兩岸或天災等)被迫取消遊客入境,這時就需靠政府援助,尤其是團體行及獎勵旅遊,常因一句話造成政治緊張而導致遊團取消,這部分政府可考量建立機制協助業者。

七、國際合作宣傳。要將臺灣觀光推向國際,需與國際組織合作,透過合作曝光,可清楚了解台灣是安全的。比如在亞太旅行協會(PATA)取得一定席位,取得話語權與各國溝通。像我上個月在韓國郵輪大會上倡議,郵輪亞洲共榮經濟圈概念,透過亞洲郵輪跳島,臺灣就在其中,試問,人們怎會覺得臺灣是危險的。

 

以上面向是政府立即可做的,但同樣也需產業端一起努力,包含推動產業創新,加強產業合作,以及自身品質與服務水準提升,產業端將自身做好,進而與國際合作,才有辦法因應兩岸地緣政治,解除臺灣是潛在不安全旅遊目的地的意象。#

 

 

疫後空窗+地緣風險+缺工  臺灣觀光挑戰多

(鄭越才/臺東日暉度假村董事長)

台灣觀光目前是進入國人報復性旅遊後的《疫後空窗期》艱難挑戰。

國內過去許多經營陸客業者,及投入觀光渡假村大型飯店,因疫情前或政治因素,導致對岸中止陸客入台旅遊。加上疫後出國旅遊人數暴增的趨勢,旅宿業等待近三年疫情後商機的期待全部落空。常見報導旅宿業停業倒閉已不是新聞,觀光旅遊業者不能再有著期待陸客能帶來錢潮,應將重心放在東南亞、日、韓及歐、印旅客開發。

大型渡假村飯店的投資需要龐大資金,必需重新考慮區域安全風險實質調整,審慎評估投資。尤其美中兩國關係「越來越具有過去東,西方冷戰的所有特徵」,意味著類冷戰已經打響;未來我們仍有待觀察國際局勢與兩岸情勢變化。筆者認為明確的自由民主觀光市場是短空長多的時勢,對何方有利也越來越明顯⋯⋯

 

建議政府主管機關應有另類思考。可將『郵輪產業』,視為台灣觀光未來長遠發展的明日之星。呼籲重視各地的碼頭建設,串聯鐵路、公路讓全國交通網連結起來,能快速帶動台灣整體觀光復甦,例如一艘地中海渡假郵輪船上服務人員近3000人,並搭載6000多名旅客,全船即高達9000多人,龐大的旅客下船購物旅遊,連帶讓陸上旅遊相關的周邊產業受惠。借鏡國外郵輪產業,台灣北中南東都有港口,政府應重視各地的遊輪碼頭建設、甚至建造遊艇專用碼頭,連結陸上交通網,讓全國交通連線串聯,而以東部目前交通來說,像是規劃花東快速道路的興建、東部及南迴鐵路全線雙軌化都尚未完成,若將來東部交通網接軌起來,形成海陸空交通全國連線網。郵輪路線比方可規劃花蓮港進台中港出,或者高雄港進基隆港出,讓全台都能串起來,南..東多線規劃 旅客一夜兩日遊全國玩透透,必能讓全台觀光消費力大幅提升 ! 創造驚人的觀光產值。業者更應把重心放在開發點子創新,定位清楚,追求VP值、帶給客人更好的服務與體驗,維持好服務品質 讓旅客有愛上你的理由,才不會被淘汰。

 

現行政府補助旅宿業缺工 『人力荒』只能短期治標,再次籲請政府開放觀光產業移工, 雖說政府針對旅宿缺工,現行皆有針對業者及勞工個別補助。但這根本不是問題所在,是台灣產業結構已轉型,年輕人不願做基層勞務工作,而飯店也不是不出高薪,筆者以自家飯店為例,早在政府補助前就已主動提高到3萬元以上基本薪資,並免費提供餐食及住宿條件吸引人才,但依舊招不到人。因此再三重申開放『觀光產業移工』勢在必行,期盼政府能當機立斷從根本做起,解救觀光產業缺工危機,台灣觀光才有希望。#

 

 

鄰國搶先機逆差惡化  觀光圈助攻毀譽參半

(鄭生昌/中華民國旅館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

出境比入境好,觀光逆差擴大

目前交通部觀光局在入境市場上提出,主攻日韓、助攻南向、深化歐美,回溫中港澳,預計在2024年達到千萬旅客來台目標。實際上,這些出境口號,卻變成台灣出境現況,導致國境解封後,出境影響國旅市場,產生觀光逆差現象。在政府沒有任何出境政策下,台灣民眾就自發性地往外走。但換位思考,國人為何會主攻日韓,日韓民眾卻不主攻台灣,這些應是疫情前跟疫情期間,以及台灣未來需做的事。過去十年,台灣努力想成為亞洲主要旅遊目的地,疫後驗收,仍未見成效。

 

亞洲鄰國快速復甦,台灣失去先機

疫後發現,日韓等國在疫後快速復甦,台灣卻不是這樣。有人會說,這是市場使然,但這是錯的。因業者看得到,解封後出境會大於入境,政府也一定看得到,但想想,為何其他國家的出境沒有被導流進台灣?當然業者也需要努力,但單純業者做行銷可以嗎?當然不行。別的國家在解封後,一盤點完自己的資源,每個國家都推出最有利的方式,吸引客源,很可惜,在台灣的行政機關或行政院的政策完全沒有看到。例如,香港今年3月起分階段,向世界各地旅客送出一共50萬張來回香港免費機票,同時可在香港享住宿、購物及娛樂等優惠。越南則是積極開通航線。在疫情的戰場清理階段,跟其他國家比較,台灣似乎在因應腳步上慢了一步。

 

國境解封政府政策引導旅客分流

韓國人來臺,不到中南部,是疫情前就發生的狀況。但可透過政策配套做引導。舉例,自由行來台給每位旅客5000元消費金,到中或南部,則可加碼補助1000元,類似這些做法,用政策引導旅客流向,就可將客人分流到各區,這些都要事前的政策規劃。

 

政府應做區域盤點重組、但觀光圈難落實推動

現階段業者面臨的已非疫情時期的生存問題,而是如何快速回到疫情前的狀態。觀光局是主政機關,也清楚業者狀況,應優先盤點可能會發生的問題,以及疫情前要做的AI智慧轉型、市場重組,以及如何讓市場北中南東區域均衡發展等,這些都需在疫情解封前就做完,但業者完全沒看到。

當然,我們也到看政府的努力,像是疫情前推動的觀光圈,但整體作為及延續性卻仍不足,如若完備,國境解封就可立即跟國際對接,北中南東也得以均衡發展。疫情期間雖都暫停推動,但不代表策略及政策性做為或大腦,應就此停住不動。各地觀光圈面臨的問題都一樣,定位不清,究竟是風管處督導或主導?

此外,也須有相對應的費用,並非只是金錢補助,而是清楚告知業者,政府可做的協助、與各地縣市政府是否有溝通協調或共治的平台等,後續如何跟各區域的產官學做對口,後續更需有實際作為,而非只是部長到各觀光圈座談,流於大拜拜形式,或是淪於小區域或特定業者的行銷,沒有落實到各觀光景點及業者。應該像這次舉辦的第九屆臺灣觀光發展論壇,從政策討論到做法提出後,更有具體作為的商機媒合,這才是業者要的東西。

 

觀光產業人力短缺,長期疏導仍需靠移工

疫情解封後,業者遇到的第一問題就是人力短缺,政府雖提出短期學生補助方案,無法真正解決問題,觀光人力短缺,長期要紓解,最快的方式是開放移工,這也是業者的共同心聲。

 

地緣政治風險影響境外市場開發

因國際報導,看到兩岸軍事活動頻繁,歐美的朋友也常問我,台灣到底安不安全,是不是要打仗了。事實上,在台灣生活人民感受不到這種緊張。地緣政治的確會影響觀光客入境台灣的意願,如果台灣被認為是危險區域,誰會來台旅遊。政府應做一些措施,讓其他區域及國家知道,到台灣旅遊是安全的,而且台灣治安也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

 

陸客市場已成中低價位旅行團

陸客牽涉到是政治因素,就算陸客開放,也不會回到疫情前的榮景,業者對陸客開放持積極肯定的態度,但也不認為陸客開放,業績就會大幅成長,因陸客發展到最後,已成為中低價位的旅行團,無法對產業貢獻造成太大影響。但多一個市場,觀光產值絕對會提高。唯一擔心的是沒有做到對等開放,反而台灣人都去大陸旅遊,造成國旅惡化。

 

觀光逆差在可預見開放下將越趨嚴重

疫情前,國旅就有困境,政府也提出許多振興國旅的方式,建議政府此時是否重新盤點,過去的政策在疫後是否可行,是否應盡速推動。可預見的是觀光逆差在可預見的開放下將越來越嚴重。政府要做的是用自身的優勢去推廣並行動,觀光業者也須從量到質改變。疫情後,體質不好的業者離場,應趁此時,協助生存下來的業者,輔導轉型,進行質變。疫後,是政府協助業者做質變,最好的時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觀光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0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