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八屆
臺灣觀光發展論壇【解封時刻】![第八屆論壇-解封時刻(124) 第八屆論壇-解封時刻(124)](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twtf2010/1612507750-782606455-g.jpg)
<<人氣TOP20文章>>
![第八屆論壇.jpg 第八屆論壇.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twtf2010/1662260078-2136213211-g_n.jpg)
(記者孫于茜/陸嬿竹編輯整理)
<開幕式>
貴賓致詞 :
蔡其昌(立法院副院長) / 賴建信(經濟部水利署署長) /
周廷彰(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 / 林澔貞(農委會林務局副局長)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
臺灣觀光發展論壇已舉辦第八年,我希望每年都由不同單位來籌辦,因為臺灣觀光論壇八年來就是扮演一個平台。每一個區域輪流舉辦的好處,就是論壇角度與方式都會有所不同,並由明駿召集人做每次論壇主題的規劃,主題也都是因應前一年或當年度大家關心的議題,以及將會面臨的共同問題。
從2015年台灣迎接一千萬的來客數,大家對台灣觀光都充滿信心,但仍要面對客觀環境的變化,正如很難預料2020年疫情對全世界的挑戰。因此,這些年我不斷提醒「永續」的重要,不斷地談聯合國提到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這議題看似與我們不相關,但像極端氣候等問題,也都將為觀光業帶來不斷的衝擊與挑戰。
長期以來,我在觀光論壇的角色很簡單。2015年前論壇沒有實體只有網路,當時我是立法院的交通委員,我非常關心也有興趣在觀光產業上,也在那年伴隨業者,一路解決許多問題,讓許多業者包含產官學討論的重要議題,都透過立院的座談會、協調會加以推動或解決,目標就是將觀光論壇做為解決問題的平台。
多年來,觀光論壇能得到業者的支持與好評,主要就是讓第一線的業者、學者,除了概念與經營模式的交流,能立即與政府產生有效率的連結。我的工作就是解決問題,讓主管機關知道業界在想甚麼?透過學界研究,告訴業界趨勢在何處?讓業者了解政府對台灣觀光的推動想法及政策。這份「初心」多年來始終如一,並非因為要選台中市長,才開始關心觀光產業。以往是站在中央政府的角色,未來如進入市府將與團隊一起捲起袖子,帶領台中市甚至中部的觀光業者,一起行動做事,這就是中央與地方角色的不同,成為地方首長,這個城市的觀光與行銷就是我的責任。
經濟部水利署署長賴建信:
觀光要做到國家隊,水利在觀光也可發揮力量,因我認為「有水就有綠、有水就有財、有水就能讓人通體舒暢」,但如水域是惡水、髒水,就無法讓人親近水域。蔡副院長在8年前推動此觀光論壇,但事實上,8年前他也做了與水有關,相當重要的事,就是在某些非偏鄉的地方,民眾仍無自來水可用,白襯衫會洗成黃襯衫,也因蔡副院長的質詢,才能將預算拉高解決無自來水可用的問題。之前也看到蔡副院長倡議,台中需有十大建設,其中,透過「水岸廊帶」,讓有水就是公園就是綠帶,這樣的重大建設相信對台中,將有極大幫助。如同周廷彰副局長過去在台中服務時,將綠川、柳川成功活化,改變沒落的中區樣貌。從原本大家想要加快腳步掩鼻而過,成為年輕市民朋友願意停留駐足的地方。
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周廷彰:
疫情將近一千天,對觀光的影響嚴重而深遠。觀光局夥伴一直與業者站在一起,透過交流、溝通與對話,找出問題的癥結點並改善。未來也將與水利署、林務局等單位,透過水文化、水環境、山林的開放,共同攜手合作,透過部會的跨域整合,結合部門資源,擦亮台灣觀光品牌,讓世界看到台灣。此外,業者最關注的「解封議題」,我想很快就會有好消息。目前仍在不斷完善從登機到遊程中的觀光指引配套,請大家靜待觀光局的好消息。我認為在後疫情的時代,遇到災害、疾病如何迅速調整,包含數位化提升與產業連結、景點的整備,都是未來須努力的方向。
農委會林務局副局長林澔貞:
林務局管轄大片山林面積,以此生活的原住民朋友占大部分。多年來也積極努力與原住民維持良好關係,希望透過森林生態系的會議服務,能延伸到周邊的部落或社區,透過森林資源合理的運用,提升當地經濟收入。而結合森林資源,也將對台灣觀光發展有極大助益。據觀光局的調查顯示,百分之60民眾喜歡自然賞景、親近自然,其中,百分之50的民眾喜歡有水的環境,喜歡森林步道的也佔百分之40以上。近年,林務局致力軟硬設施的增進,更推動森林療育活動,藉由老師帶領下,透過身心靈放鬆,舒緩現代都市人壓力。疫情即將解封,國人想出國,也會有觀光客想進來,觀光是需靠產官學各面向,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蓬勃發展。#
<專題演講> 解封時刻-迎接臺灣觀光新思維
主講人: 蔡其昌(立法院副院長)
一、新思維-施政心思維,各業都要植入觀光的DNA
觀光是一個平台概念。發展觀光,各部會都有關係,像是警政署負責人民的治安,但若地方的治安不好,觀光則會受到影響。觀光局只是統合的概念,對於觀光的特定管理事項需要觀光局執行。但一個國家或城市的觀光要做好,應是這城市或國家的業務。主政者絕對需有觀光的DNA,這次特別邀請林副局長及賴署長,他們兩位應該最需具備觀光的DNA。
全台許多最棒觀光的地方,都在林務局轄下,站在遊客及業者角度看,都會覺得很可惜。多年前,我在立院質詢時,林務局都回,業務只限森林保護、管理及維護等,觀光與我無關,乍聽下也沒錯。另外,像我推動台中港完成全台最棒的海釣示範區,連海釣最盛行的日本人都來考察。但為何須花十年才完成,是因該土地屬港務公司,港務公司回覆,他們只負責海運、倉儲管理、碼頭經營等,與觀光海釣無關。長期以來對我的態度都採三不政策,不予理會、不予推動、不敢得罪。
正如水利署賴署長也觀察到我的政策,如果我當上台中市長,最少要做30公里的「水岸綠廊」,這就是觀光。台灣只要缺水,就想到賴署長,卻從未在水利署的架構下思維觀光,但只要將觀光及永續的DNA植入所有水利署同仁,像近年因永續議題,水利建設開始拋棄水泥,轉向自然工法,甚至提升到「自然解方」,這對人類跟環境的關係是最進步的作法。一旦永續DNA植入後,接著就是觀光DNA。如同台中中興大學旁的康橋水岸,我們從中央爭取水利署預算,才能整理改善,完成後對環境及城市的觀光,將有多大的助益。所以,水利署怎會跟觀光無關?下次應連警政署長都可邀來談觀光、推動觀光。這就是近年常提的斜槓人生、跨域合作的概念。只要有新思維的建立,同樣的預算,就會有不同的風貌。例如水利署治水上只要願意植入永續、觀光的概念,做出來的東西就會完全不一樣。林務局也相同,只要願意植入永續及觀光的DNA,林務局的地方都將成為全台最棒的地方。
二、新態度-觀光體現人的感受
世界潮流溫度感,整合體驗故事行銷是未來的趨勢,如何製造「溫度」、「故事性」非常重要。例如,觀光工廠是情、是生活,不單單只是購物,要利用故事與顧客產生連結,否則很難經營。旅宿是景、是情,而不只有住宿。我住過很多民宿,我認為最好的民宿是,老闆在該出現的時候出現,不該出現的時候,就不要出現。當然,有人很孤單,他一定要找老闆聊天,每個人的要求及感受不同。但如果老闆從頭到尾不出現,就欠缺一種溫度。讓遊客了解每間民宿的故事,也是旅行的樂趣。前幾天上節目,台北網紅提到朋友要到台中旅遊,對治安的疑慮。我回答,要如何解決比較重要,但很難去改變印象,因台中三天兩頭就出現,這裡開槍、那裡揮刀的事件,我再怎麼解釋都沒用。我認為「沒有治安,就沒有觀光」,台中必須快速擺脫「慶記之都」的印象,否則很難推動觀光。其實,這有方法,只要市長願意,絕對可以處理。而「空氣不好」不解決,就很難將台中變成度假首選。當初盧市長的選舉口號「市長換人、空氣換新」已跳票。其實,台中夏天空氣非常好,可以看到玉山,這從胡市長時代就一直如此,但台中空污一到10月底11月初就開始嚴重。
三、新作為-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賦與美學、創意與故事就是觀光
觀光的產品要有創意,像是「豪宅之旅」,台中的豪宅品質,甚至勝過一坪200萬的台北豪宅,豪宅旅遊會不會是一個未來的商機呢?另外,台中公園沒特色,因此我政見提出「台中公園2.0」,而台中市的LOGO使用台中公園湖心亭,但問台中人卻沒人想去。如果我當市長,就將台中公園變成台中最棒的公園。舉例新竹公園,做了非常棒的規劃,更棒的是會讓我想一去再去。從飯店走到新竹公園,需經快車道的地下道,相當危險。但令人驚豔的是,市府以既有道路優化,結合燈光打造車流並行的人行步道,讓人們可安全的散步到公園。台中有許多公園,卻都沒有特色,就只將樹種一種,還有綠地而已。如果我當市長,舉例,可找一個公園,跟植物專家配合,種最適合的樹種,每棵樹都要一百歲,成為全台最有特色,唯一的百歲百樹公園。還可發展「散步之旅」,但台中人行道實在太爛,高低不平還有行道樹種在中間,嬰兒車必須與機車爭道,城市沒有「以人為本」的設計,如何吸引觀光客?另外像是產業之旅、創意貨櫃咖啡等,都是創意。因此,品牌要定位,認同要提升,衝破國旅紅海,利用觀光的DNA,觀光是在處理人的感受,把故事說得清楚動人,都是觀光的重要路徑。
四、新魄力-觀光要有創意,更要有執行力
觀光談到最後,取決於首長的執行力。我在中職會長上任隔天,自由時報就登整版報導,並下標「天菜初登板 中職開啟米其林時代」,如果沒有展現蔡其昌的執行力,這篇報導將成諷刺。還好,上任至今一年多,我們的確展現中華職棒的新氣象,成立了最困難的職棒第六隊,擴展高雄屏東的棒球迷經營。每個業者都有官方網站,但瀏覽量及效益必定很低。為何不能由政府做,透過公法人組織,整合觀光資源。2014年開始,我就呼籲成立區域的觀光產業聯盟,由政府透過公法人組織,架構聯盟平台,透過網路可做很多事,並以中台灣為主,整合中彰投縣市,成立中台灣的觀光聯盟,由政府在背後支持,整合資源集體作為。而非像許多聯盟因無法真正結合互利,而淪為聯誼會。